報告建議:從七方面實現潛在優勢轉變為現實效能
中證網訊(記者 歐陽劍環)8月30日,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主辦、CF40資深研究員肖鋼牽頭負責的《2020·徑山報告》(簡稱《報告》)正式發布,主題為“‘十四五’時期經濟金融發展與政策研究”。
《報告》指出,“十四五”時期,面對國內外更加復雜嚴峻的形勢,在傳統優勢趨于消失的同時,中國經濟必須挖掘和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新優勢潛力。其中系統闡述了超大規模市場新優勢的內涵,具體包括:新一代青壯年人口優勢、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優勢、科技創新與技術產業化應用規模優勢、超大規模金融市場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地區收斂優勢。
《報告》同時強調,超大規模市場并非一個封閉的國內市場,而是一個開放、包容、聯通國際的市場,是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超大規模市場促進了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市場深度融合,將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報告》提出,盡管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新優勢蘊藏著巨大潛力,但要轉化成現實優勢,充分發揮其效能,需要一系列條件,目前還面臨不少障礙和挑戰。要真正實現潛在優勢到現實效能的轉變,更好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為此,《報告》從七方面提出政策建議。第一,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技能人才占比,加快培育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體系。要持續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深化教育改革,營造鼓勵基礎理論研究的社會環境;堅持“房住不炒”定位,高度重視高房價引發的社會問題及年輕人擇業問題;加快培育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體系,不斷完善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大幅提高“第二支柱”覆蓋面,加快構建養老金“第三支柱”。
第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壯大國內消費市場。要進一步提高勞動報酬在GDP中的比重,進一步壯大中等收入人群的規模;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形成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推進縣域產城融合;要加大供給補短板力度,及時破除制度藩籬,引導勞動、資本等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
第三,構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建議制定《民營企業促進法》,側重在所有制中性、競爭中性和民營企業家財產保護與傳承等方面做出規定,將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納入法律規范。
第四,提升金融體系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應性和協調性。以股權化、長期化、多元化、國際化和規范化為核心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結構平衡、富有韌性,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大力發展股權市場,增加風險資本供給,強化金融的創新催化劑功能;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搶抓機遇打造全球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中心。
第五,推進房地產金融改革,促進房地產業長期健康發展。房地產金融改革應當堅持以可持續發展、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改善為中心,構建多層次的市場化房地產金融體系,探索創新型的房地產公共金融體制;發展房地產證券化市場,抓緊落實基礎設施公募REITs試點,推動商業物業公募REITs發展。
第六,以更高水平金融開放應對日益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推動形成互利共贏局面。練好金融市場化改革內功,持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培育市場基準利率和收益率曲線,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退出外匯市場常態化干預,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積極推進金融機構市場化改革。
第七,保持金融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加強宏觀政策協調,提高宏觀調控有效性,注意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同配合,創新和規范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健全“雙支柱”政策框架;防范化解中小銀行風險,推動轉變經營理念,補充資本,改進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