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資本市場而立之年改革再出發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楊曉波)今年是資本市場創立30周年。回望中國資本市場30年的發展史,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全球第二、制度肌理在發展中健全……為深入研討“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的新機遇和新方略,11日由證券日報社主辦的第四屆新時代資本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政協、證監會等有關部門領導、行業協會負責人、經濟學家等對當前資本市場發展進行探討。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證監會原主席、原銀監會主席尚福林介紹,資本市場30年來的發展成就,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由無數市場開拓者、建設者、參與者,共同奮斗取得的結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深刻分析當前國內外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給資本市場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談到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的問題時,他認為,當前資本市場改革要以注冊制為抓手,放松和取消不適當發展需要的管制,壓實各方責任,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功能,提升市場活躍度,有效發揮市場的定價機制。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從上市公司治理方面發表演講。他表示,做優做強上市公司有四點特別重要:一是要突出主業,不要盲目擴張;二是要具有競爭力的核心專長,目的是有效率的創新;三是優化管理模式;四是要有良好的業績支撐。
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重要一環,新三板市場改革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全國股轉公司副總經理李永春稱,去年十月啟動的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舉措,已經順利落地實施,改革效應正在逐步釋放。進一步支持新三板創新發展,提升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對于構建雙循環新的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義。他透露,有幾個改革的措施,在未來將繼續推出,包括進一步完善融資制度、持續改善市場流動性、優化市場服務體系及強化監管等。
“在近幾十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演進的過程中,科技創新‘始于技術,成于資本’的特征明顯。通過發揮資本市場對創新要素的引領、帶動、定價、激勵及風險緩釋等方面的作用,可以為創新資本形成提供全面、系統的投融資服務,推動科技創新企業成長壯大。”中證金融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張望軍認為。
近年來,我國在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方面的作出積極探索,在一些領域取得積極進展。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副總經理劉磊透露,截至2020年11月底,投服中心實現A股持股全覆蓋,共計行權2675場,累計行使包括建議權、質詢權、表決權、查閱權、訴訟權、臨時股東大會召集權等在內的股東權利3482次;通過調解投資者獲賠金額近27億元。提起支持訴訟案件31起,股東訴訟1起;獨立開發的投資者損失核定系統,共接受法院、監管部門等委托,損失核定總金額超1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