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開啟碳中和大行動 各國競逐新目標
□實現碳中和意味著經濟要經歷從行業到產業鏈的全方位改變
□為踐行碳中和目標,各國在財政政策支持方面都予以傾斜
□碳中和不是終點,業內呼吁各方加強合作,朝共同目標進發
一場波瀾壯闊的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大潮正在形成。繼中國提出要在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之后,最近數月,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也紛紛跟進,相繼公布了本國的碳中和目標實現時間表。
“預計各方大概率能在既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目標!痹谑茉L業內人士看來,全球化浪潮下,各國應攜手走向碳中和,在此過程中,還應加強合作和對話,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多國競相公布碳中和目標時間表
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為應對挑戰,2015年12月,巴黎氣候大會通過了《巴黎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氣候治理作出安排。
“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边@是《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為實現這一溫控目標,全球逾20個國家宣布要實現碳中和。
所謂碳中和,也就是凈零排放,是指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與大自然吸收的溫室氣體相平衡,目的是維持大氣層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相對平衡,溫升不再發生變化。
2020年9月底,中國提出要在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此后一個月,日本首相菅義偉宣布將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緊接著,韓國總統文在寅也稱,要與國際社會一起致力于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同年11月,加拿大政府也出臺了法律草案,明確要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在歐洲地區,歐盟、英國預計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瑞典宣布要在2045年實現碳中和。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李俊峰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對于各國來說,實現碳中和意味著經濟要經歷從行業到產業鏈的全方位改變,擺脫工業化時期的資源依賴理念和發展模式,走向技術依賴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有國家不順應碳中和這一發展趨勢,將會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浪潮中的孤島。
美國在2020年11月正式退出《巴黎協定》,但當選總統拜登在2020年12月宣稱,將在執政后第一天重返《巴黎協定》,并承諾2050年實現美國碳中和。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國際政策研究部主任高翔認為,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最重大挑戰之一,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0年10月底發布的《2020能源技術展望》報告,在“可持續發展情景”下,預計全球能源系統將在2070年全面實現凈零排放;而在低碳發電技術部署加速的情況下,全球將駛入“更快創新情景”,將在2050年全面實現凈零排放。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龐超然告訴記者,美歐積極倡導疫情后走綠色經濟復蘇道路,歐盟率先確立了碳中和目標,拜登也釋放積極消息,在各國積極推動下,未來全球經濟綠色轉型步伐將加快,大概率在既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目標。
各國大力踐行碳中和目標
為踐行碳中和目標,各國在財政政策支持方面都予以傾斜,并從行業層面進行碳排放的約束。
公開信息顯示,日本設立一個2萬億日元的綠色基金,以支持民營企業對綠色技術的投資。韓國推出的“數字和綠色新政”計劃投入73.4萬億韓元支持節能住宅和公共建筑、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拜登則承諾,上臺后將投入2萬億美元的氣候支出和政策,使美國不遲于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
行業層面看,淘汰燃油車已成為減少碳排放的重要內容。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2020年12月宣布將在2030年停止銷售新的汽油、柴油轎車和貨車,禁售時間較此前計劃的2035年提前了5年。另據外媒報道,日本政府也計劃將在2035年禁止燃油汽車的新車銷售,以實現凈零排放。
根據德國聯邦經濟與出口控制局(BAFA)統計,2020年德國聯邦政府對電動汽車的補貼達到6.52億歐元,較2019年的9800萬歐元增長了6.5倍。
多家航空公司也宣布實現“零”溫室氣體排放。2020年12月,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宣布計劃于2050年前實現“零”溫室氣體排放量。同年9月,美國航空公司、英國航空公司、國泰航空公司、芬蘭航空公司等多家航空公司集體承諾到2050年實現凈零碳排放。
行業巨頭也形成低碳聯盟。微軟、耐克、星巴克、聯合利華等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巨頭將形成聯盟,助力全球企業實現零碳排放的目標。
在李俊峰看來,經濟社會全面走向碳中和的抓手應該是技術。從消費側來看,應該在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減少碳的消費,在供應側需要技術和工藝的創新以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碳中和不是終點 各國應加強合作
碳中和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但碳中和不是終點。在此過程中,業內呼吁各方加強合作,朝共同目標進發。
對于走向碳中和過程中各方的競合關系,李俊峰認為,各國走向碳中和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而氣候變化是全球范圍內的,全球的溫室氣體必須全球共同應對,在碳中和這一共同目標下,各國必須加強合作。
從具體合作內容來看,龐超然認為,各國應在《巴黎協定》框架下制定詳細的時間表路線圖,依據發展階段合理協調各國國內環保標準規范,在推動經濟轉型過程中,避免超出發展階段的負擔帶來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此外,各國還應努力推動綠色科技國際交流合作,解除不必要的跨國投資合作限制,避免保護主義措施,為共同推動全球化經濟綠色化轉型發展共同貢獻積極的力量。
就碳中和后人類廣泛使用的能源來說,李俊峰認為,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熱能和動能,電能都能滿足人類這一需求,預計電能將是碳中和目標實現以后最廣泛應用的能源,此外,部分非化石經技術創新后也會成為替代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