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突破百萬億元 經濟發展將更重“質”
【編者按】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中國經濟將以更大的底氣邁步新征程。本報今起推出“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專欄,展現經濟新氣象和發展新格局。
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015986億元,首次歷史性突破100萬億元。中國經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邁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未來經濟發展重點是在大規模量的積累上實現高質量發展,并通過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構建“雙循環”新格局。
邁上新臺階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GDP突破100萬億元,意味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又躍上一個新的大臺階。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標志性意義。
縱觀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趨勢,2000年邁上10萬億元臺階,2012年突破50萬億元,2014年突破60萬億元,2016年突破70萬億元,2017年突破80萬億元,2018年超過90萬億元,2020年突破100萬億元大關,中國經濟總量再創歷史新高。
在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看來,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GDP突破100萬億元,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度不斷提高。但要看到,隨著基數的不斷走高,疊加宏觀經濟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國經濟將進入增速換擋期,但發展質量會進一步提升。
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創新第一動力持續增強,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快速發展;協調內生特點日益凸顯,產業結構轉型邁出新步伐,需求結構的調整取得新進展;綠色發展底色亮麗,節能降耗取得成效。
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
在大規模量的積累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下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
寧吉喆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十四五”規劃的主題就是推動高質量發展。
“我國經濟面臨至少三方面堵點。”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說,一是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較大,中低收入群體規模依然占據多數,同時居民杠桿率日漸攀升,制約我國居民消費潛力釋放;二是我國在社會民生領域的投資依然存在短板,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養老、嬰幼兒托育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我國在芯片、半導體、工業軟件、航空發動機等高新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大,關鍵時刻仍面臨被“卡脖子”的境況。
付一夫表示,未來中國經濟要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通過技術進步、數字化轉型、資源配置優化、規模經濟和管理改進等手段提高生產效率,以更少的投入獲得更多產出。具體可以在增加研發投入、強化技術創新能力和信息化建設、加快市場化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予以發力。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認為,中國經濟未來有著強勁發展優勢。中國模式已被實踐證明是應對世界前所未有之大變局最有效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是最符合中國長期經濟發展需要的模式,只要中國繼續把優勢發揮下去,中國經濟的增長值得期待。
繼續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經濟無論是量的增長還是質的提升,都離不開改革紅利的充分釋放。
寧吉喆表示,改革開放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一招。要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邁向新的征程。“在新的發展階段,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仍是深化改革!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說。
圍繞深化改革、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路徑,王一鳴建議: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探索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產權激勵制度,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造活力,有效解決技術“卡脖子”問題。二是健全公平競爭環境。三是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四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五是深化勞動力市場和土地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探索擴大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市用途,拓展宅基地使用權向外部人員流轉空間,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六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和積累,促進更多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群體,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七是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