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鏈補鏈助力中國制造業強筋壯骨
□ 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聚焦產業優勢領域深耕細作,培育打造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
□ 促進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支持國內外企業加大投資力度,持續提升集成電路的供給能力
中國制造業目前的部分優勢和劣勢
全球工業生產門類最齊全的國家
擁有全球最好的5G網絡之一,有利于制造業和信息技術結合
制度優勢、規模優勢和配套優勢
存在基礎不牢、水平不高的問題
一些基礎產品和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關鍵環節存在“卡脖子”風險
◎記者 李雁爭 ○編輯 林堅
“任督二脈”通,則八脈通、百脈通;產業鏈強,則產業基礎強、經濟韌性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把“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明確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當前,各級工業主管部門和行業企業已經形成了“強鏈補鏈延鏈”的共識,正在加緊部署、大力攻關。
補短板:
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
1月,紫光同芯與支付產品提供商金邦達聯合發布了安全芯片操作系統——麟鎧。
麟鎧的發布是中國企業面對新變化,積極補短板的一個縮影。
智能安全芯片不但適用于移動電話卡、居民身份證、銀行及金融服務業、教育系統學生證及一卡通、城市交通卡、社保卡等傳統領域,同樣適合移動通信、汽車電子、智能家居、物聯網、電子錢包等新興領域。
金邦達高級副總裁劉彪表示:“面對新時代所造就的機遇與挑戰,紫光同芯與金邦達均深刻認識到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實用技術產品,才能在國際競爭中享有同等的話語權。”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經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受沖擊,加速重構。外部環境的變化,凸顯出我國產業鏈安全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中國制造業存在基礎不牢、水平不高的問題,一些基礎產品和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關鍵環節存在“卡脖子”風險,高端通用芯片、機器人高精度減速器等高端產品供給不足。
“這些問題是我們建設制造強國必須要啃下來的‘硬骨頭’”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表示。
問題多,辦法也要多。苦練內功、自主創新,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抓手。
肖亞慶提出,工信部將在2021年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產業薄弱環節,開展關鍵基礎技術和產品的工程化攻關,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布局建設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針對已經出現的高端芯片供應短板的問題,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近日提出,下一步,工信部將促進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支持國內外企業加大投資力度,持續提升集成電路的供給能力。
在主管部門的精準施策下,短板將逐步改善。紫光同芯營銷副總裁鄒重人透露,紫光同芯已與眾多國內外知名廠商達成合作,構建了包括“超級金融芯”等在內的“超級智慧芯片”行業生態體系。麟鎧安全芯片操作系統的推出,是“超級智慧芯片”生態系統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標志。
鍛長板:
加快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
新年伊始,三一智聯重卡項目作為企業在建最重要的“燈塔工廠”之一,被湖南省明確為先進制造業“延鏈、強鏈、補鏈”的示范性項目。
“燈塔工廠”是三一重工的長板,更是中國制造的長板。
所謂“燈塔工廠”,就是那些利用智能制造平臺,擁有思維敏捷的團隊、最快的車間創新,將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效果最大化的工廠。
根據麥肯錫對世界范圍內各類制造業“燈塔工廠”的綜合測算,“燈塔工廠”改造完成后,產能將提升50%,人力需求減少60%,場地壓縮30%。
三一重工也定下了“3000億銷售收入,3000名工人,30000名工程技術人員”這一具有“三一”特色的“數字化”戰略2025年階段目標。
中國是全球工業生產門類最齊全的國家,還擁有全球最好的5G網絡,制造業和信息技術的結合將創造難以估量的價值。
肖亞慶要求,“2021年將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聚焦產業優勢領域深耕細作,培育打造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
中國制造的產業鏈不但有規模和技術的優勢,還有制度優勢。近年來,中國積極改善營商環境,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使中國更具投資吸引力。從整體而言,中國三四線城市有著更多改進空間,長板可以更加堅固。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其仔認為,我國目前乃至未來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仍是多種優勢并存期。其中,制度優勢、規模優勢、配套優勢等為我國所獨有的本土優勢,其他國家難以模仿或替代,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核心競爭力,在各類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上都應發揮關鍵作用。
強企業:
鼓勵“鏈主”用好“云上”技術
企業是產業鏈的主體,企業強產業鏈才能興。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深度介入產業鏈,成為穩定產業鏈的中堅力量。
今年1月,總投資108億元的三一裝載機項目簽約落戶湖州吳興。該項目占地1500畝,3月底即可開工,兩三年內將形成年產3萬臺裝載機的產能,年產值超150億元。
就在三一裝載機項目一側,吳興預留了500畝土地,專門招引上下游配套企業。
三一裝載機扮演的角色正是“鏈主”企業。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解釋說,“鏈主”企業是指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發揮自身比較優勢,逐漸具備某一產業上中下游核心凝聚力的企業。
作為邳州半導體材料與設備產業的鏈主,上達電子在當地投資35億元興建的高精密超薄柔性封裝線路板及封測項目,是國內第一條10微米級COF生產線。
上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華表示,公司將大力推介更多的伙伴公司到邳州落戶投資,一起做大做強邳州的半導體產業,打造中國高端電子產業集群,將邳州建設成中國制造的排頭兵。
各地積極培育“鏈主”的做法得到了工信部的認可。
肖亞慶提出,工信部今年將支持大企業做強做優,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支持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能力,形成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任重而道遠。對于鏈主企業來說,前進的道路上依然會面臨各種挑戰。
對于可能出現的挑戰,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張貴建議,下一步,“鏈主”企業可以通過智能化的信息技術,精準防控產業鏈發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