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832個已摘帽國家級貧困縣企業生產經營量質齊升
中證網訊(記者 彭揚)國家稅務總局網站2月25日消息,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832個已摘帽國家級貧困縣企業生產經營量質齊升。扶貧龍頭企業規模和效益不斷向好,消費扶貧產品銷售良好,扶貧攻堅成果豐碩。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16-2020年,832個已摘帽國家級貧困縣企業生產經營量質齊增,發展態勢良好。“十三五”時期,832個已摘帽國家級貧困縣企業銷售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年均增速達14.6%。其中,2016-2018年增速分別為18.6%、11.7%和8.5%,2019年增速提升至18.7%,2020年雖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仍保持15.9%的水平,比全國企業平均水平高9.9個百分點。
分區域看,四大區域已摘帽貧困縣企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均超過10%。其中,東北地區已摘帽貧困縣近兩年銷售增速加快提升,2019年增長13.6%,2020年增長29.7%,增速躍居四大區域首位;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年均增速分別為18.7%、15.6%和13%。此外,2020年832個已摘帽國家級貧困縣中共有683個縣企業銷售收入實現正增長,占比達到82.1%。其中,113個已摘帽國家級貧困縣企業銷售收入增速超過40%。
分行業看,2016-2020年,832個已摘帽國家級貧困縣制造業企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1.9%。支撐大量貧困人口就業的農林牧漁業、建筑業、住宿餐飲和批發零售業等行業增速較快,年均增速分別為17.5%、20.9%、18.8%和20.7%。交通物流狀況持續改善,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年均增長14.7%。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制造、軟件信息技術服務、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租賃商務服務行業銷售增速較快,年均增速分別為45.4%、35.1%、24.7%和38.8%,推動已摘帽貧困縣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龍頭企業產業扶貧帶動作用有效發揮。全國8000戶扶貧龍頭企業九成以上來自于農林牧漁業、制造業和批發零售三類行業,重點圍繞農業以及農產品的加工、銷售進行產業布局。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扶貧龍頭企業經營規模迅速擴大。2016年以來,從事三類行業的扶貧龍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分別增長40.1%、27.6%和36.2%,拉動扶貧龍頭企業總體營業收入年均增長33.3%,戶均營收規模從2015年的1044萬元擴大至2020年的4383萬元。此外,2020年全年銷售過億元的扶貧龍頭企業數量是2015年的3.3倍。
產品銷售向好消費扶貧成效顯著。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全國4500余戶扶貧產品經銷樣本企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9.4%。扶貧產品由初級農產品向深加工農產品轉變的趨勢更加明顯。2020年,農副加工產品銷售收入占扶貧產品的比重達35.7%,較2017年占比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明顯高于米面糧油(29.2%)、禽畜蛋奶(17.6%)、新鮮果蔬(9.3%)和中藥材(2.8%)等初級農產品比重。從產品銷售增速看,農副加工產品近兩年銷售收入增速分別為12.8%和31%,向好趨勢明顯;菌類、水產品等銷售收入增速也較快,年均增速分別為67.4%和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