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局新篇章 高水平開放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在大國經濟新藍圖中,對外開放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高水平對外開放也站上新起點,將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譜寫“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新篇章。
對外開放站上新起點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濱海新區政協副主席蔡慶鋒表示,我國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步伐鏗鏘有力。
無懼經濟全球化“逆風”,我國推出一系列擴大開放舉措,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已經簽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我國與第一大、第二大貿易伙伴的合作持續深入。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表示,“十四五”時期,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要加快形成開放合作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協同開放,促進中西部和內陸沿邊地區開發開放,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集聚全球優質資源增量,使更多優質資源要素參與到國內國際雙循環中。
“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需要打造對外開放新平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蔡慶鋒說,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未來我國將更加積極地融入全球市場,更加主動地深化對外合作。
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并重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雙向投資高效利用全球資源要素和市場空間。
當前,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皹嫿ㄐ掳l展格局是我國應對錯綜復雜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舉措,也體現了我國互利共贏的開放發展理念。”顧學明表示,近年來,我國大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世界各國提供廣闊市場,為全球共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TCL董事長李東生說,開放合作的雙循環,將為中國企業帶來新機遇。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企業要加快打造全球產業鏈體系,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高質量發展。
李東生表示,中國工業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消費潛力巨大,已成為國際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的全球化企業要積極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合作,在國際分工與合作中建立競爭新優勢。
推動向制度型開放轉變
站在新起點,我國不斷布局高水平開放的新載體,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從沿海到內陸,從自貿試驗區到自由貿易港,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持續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全國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穩步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力爭到2025年有新的重大進展;及時總結以上海自貿區為代表的國家對外開放平臺的經驗、做法,推動全國開放躍上更高水平。
高水平開放必須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海關關長高融昆表示,加快提高開放水平,要實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升級,爭取擴大開放的主動權、話語權。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要以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為“試驗田”,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重點在負面清單、跨境數據流動、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加大壓力測試,參與和引領全球經貿規則變革。
蔡慶鋒建議,一方面,要持續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另一方面,要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完善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建立與國際投資和貿易規則發展趨勢相適應的管理方式,在開放中不斷鞏固和拓展傳統優勢、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讓中國經濟發展動能更加充沛澎湃。
為推動我國高水平開放邁出新步伐,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日前表示,商務部未來將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出臺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以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為平臺,逐步走向以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等為主的制度型開放;推動RCEP盡早生效實施。
在金融業對外開放方面,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中國證監會原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十四五”期間,金融業對外開放會在規則等制度型開放上邁出新步伐。從重點任務看,一是營造出與高水平開放相配套的制度環境,鼓勵中外金融機構平等競爭、深化合作、互相借鑒、促進創新。二是在擴大開放中持續提升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三是提高開放條件下的宏觀金融管理和風險防控能力,最終全面與國際最佳實踐對接,為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