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舸:“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存在五方面新動能
中證網訊(記者 王舒嫄)中國銀行董事長劉連舸22日在2021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十四五”時期盡管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挑戰明顯加大,但也蘊含諸多的新動能,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劉連舸指出,一是傳統消費不斷擴容,新消費持續涌現。一方面消費增長的潛力大、空間足,我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2020年全國社會消費品總額約6萬億美元,是全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此外,消費的行為也不斷演變,新消費場景不斷涌現出來。
二是傳統基建仍有空間,新基建需求巨大。中國的基建在全世界是得到公認的,全世界也獲益。5G、工業化、互聯網這些為基礎的新基建在未來將釋放更大的潛能,有更大的需求。2020-2025年新基建相關領域的各類融資需求估計將達到14萬億元。
三是產業向高級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創新成為核心推動力。要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不斷加大各個方面的科研投入,向高端制造業邁進,智能制造包括通過將服務和制造深度融合等等,基于企業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進行定制,要帶動制造業從單純的輸出產品轉向“產品+服務”,提高制造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另外數據作為繼勞動、資本、土地之后又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也將帶來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根據測算到2025年,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32.7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1.3%。
四是國際競爭合作迎來新格局,區域多邊貿易蘊含新的機遇。全球化還是一個大趨勢,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成功經驗讓世界知道要想過好日子,要想謀求發展,只能走合作的道路。
五是綠色引擎。綠色經濟的規模在2018年的基礎上翻番,到2025年達到12萬億左右。中國要做負責任的大國,必須要在綠色經濟方面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