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海外宏觀政策可能隨時發生變化
6月24日,多位專家在2021財新夏季峰會論壇上表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勢已現光明,全球經濟逐步開始邁向全面復蘇,但具有不同步不平衡的特征。總體看,世界經濟正處在一個演進變化的敏感期,海外宏觀調控政策有可能隨時發生調整和變化。
全球經濟坎坷復蘇
對于全球經濟增長的議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張濤認為,疫苗政策是當前最重要的經濟政策。今年以來,全球經濟逐步企穩,開始邁向全面復蘇。然而各國經濟復蘇的幅度和步調并不一致,復蘇之路也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國有資產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在此次論壇上表示,目前全球經濟處于一個演進變化的敏感時期,短期內恐怕難以回歸常態。
于學軍認為,全球未來經濟形勢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即疫情的防控和超寬松政策何去何從。疫情防控方面,目前各國防控效果主要取決于疫苗的有效性和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等。但總體來看,抗擊新冠疫情的形勢已現光明,相信其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會逐步減弱。談到未來全球宏觀政策,于學軍表示,宏觀調控政策有可能隨時發生調整和變化,市場表現極為敏感。
統籌發展和安全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表示,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這“三新”之間存在著一條上下貫通,邏輯自洽的主線索,就是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在新發展階段,最具基礎意義是要統籌市場主體的發展和安全。只有把市場主體的發展、安全事項統籌好,全局的發展和安全才會有保障。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表示,目前中國人均GDP距離世界銀行的高收入標準還有2000美元左右的差距,若想在“十四五”期間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就需保持年均5%左右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