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固收張旭: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發生改變
中證網訊(記者 彭揚)7月15日,人民銀行開展1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利率維持不變。光大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旭對此表示,降準后,部分投資者猜測貨幣政策的取向是否轉為寬松,今日MLF操作利率仍維持在2.95%不變,這充分說明此次降準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后的常規流動性操作,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發生改變。
“今日MLF的操作量為1000億元,符合市場預期!睆埿癖硎,這樣既可以向銀行體系補充中期流動性,又可以保持政策信號的連續性,還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銀行的負債成本。
事實上,即使在降準后,金融機構仍存在補充中長期流動性的需求。張旭分析,一是年內MLF到期量較大。7月MLF到期量為4000億元,今日操作了1000億元,金融機構用降準資金歸還了到期量的四分之三。在此之外,8月到年底還將有3.75萬億元MLF到期,明顯超過了本次降準的流動性釋放量。二是后期政府債券發行提速的概率較大。一般來說,政府債券發行提速階段對于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影響會大于往常,一層原因是由于該階段發行量邊際提高了,另一層原因是從政府債券募資到財政支出之間存在時滯,該階段財政體系“凍結”的流動性大于“解凍”的流動性。三是7月稅收因素對流動性的擾動較大。過去三年7月稅收收入均在1.6萬億元左右,預計今年也會保持在這個水平。
“金融機構為保持自身流動性平穩,仍希望能補充部分流動性,特別是對中長期流動性需求較大。預計后續央行也將充分考慮金融機構對短中長期資金的需求情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睆埿裾f。
值得一提的是,15日不僅是MLF操作日,也是本次降準的實施日。張旭表示,“市場上關于降準的討論仍不絕于耳,預期有些發散。部分投資者推斷,之所以這么急于降準,一定是經濟運行出現了什么‘大問題’,或是在金融領域有什么‘大風險’。也有部分投資者臆測,降準是更高層面的考量,超出了傳統貨幣政策的范疇。還有部分投資者認為,下半年經濟增速會因為去年的高基數而下行,本次降準是為了進行對沖。這些判斷都是沒有根據的,過于‘腦補’了!
張旭強調,事實上,央行早已非常清晰地闡釋了本次降準的目的以及主要考慮。例如,在宣布降準的同時,央行便在官網掛出了《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就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答記者問》;在降準之后的第二天,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王一鳴便接受了中國《金融時報》的采訪。
張旭強調,不是央行的預期指引不夠明確,而是市場中存在太多的“執念”。有一些“執念”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比如說通過基礎貨幣投放量、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來評判貨幣政策的效果。此外,也有一些“執念”是抱殘守缺的,比如說過度依賴流動性的數量揣測利率走勢。早期,我國貨幣政策的透明度不夠高,缺乏有效的利率指引,因此基于數量的流動性分析一度被視為預測市場走勢的"最優解"。但實際上這類方法預測的準確性并不高,因為流動性只是影響利率的因素之一,且不是決定性因素。
張旭表示,近幾年來,為了使市場預期和交易行為向有利于宏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演變,央行在政策透明度和預期引導方面做足了功課。例如,央行已經明確OMO利率和MLF利率分別為短期和中期的政策利率,并著力于引導市場利率圍繞央行政策利率中樞波動。因此,市場主體觀察貨幣政策取向時,只需看政策利率是否發生變化即可,既無需過度關注數量上的指標,也無需過度關注市場利率的時點值。15日MLF利率維持在2.95%的水平,充分體現出穩健貨幣政策取向并沒有發生改變,投資者也應對貨幣政策保持理性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