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開局首張半年度成績單亮相 12.7%彰顯中國經濟“韌實力”
作者:梁敏
“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首張半年度成績單亮相: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5.3%,其中,二季度GDP環比增速、兩年平均增速均高于一季度。
逐步走出疫情影響,正在新征程奮力“趕考”的中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潛力。
經濟增長有韌性
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2.7%,比一季度回落5.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5.3%,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18.3%,兩年平均增長5%;二季度增長7.9%,兩年平均增長5.5%。從環比看,二季度GDP增長1.3%。
“從趨勢上看,經濟已經形成穩中加固的恢復態勢,二季度的兩年平均增速高于一季度,預計三季度可能高于二季度。”中信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程強說。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昨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指出,上半年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
“穩”字體現在主要宏觀指標的加快復蘇中。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7%,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消費兩年平均增長4.4%,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兩年平均增長4.4%,比一季度加快1.5個百分點。
“穩”字體也現在民生保障的持續改善中。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2%,比一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逾六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12%,兩年平均增長5.2%,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內生動力有韌勁
去年疫情“大考”中,外在動能出口在經濟復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有了更為積極的變化,經濟的內生動能逐步增強。
據統計局數據,上半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9%,比一季度上升了4.9個百分點。這其中,有超過六成的貢獻來自消費。
趨于上揚的數據見證了內需動能的釋放:上半年,整體投資兩年平均增速比1至5月份小幅提高;制造業投資兩年平均增長2%,比1至5月份加快1.4個百分點;6月份,消費兩年平均增長4.9%,比5月份提升0.4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上升。
“比較能代表經濟內生動能的制造業投資明顯向好,消費也維持了逐漸改善態勢,這對經濟后續的穩步恢復將起到較強的支撐作用。”程強說。
“經濟增長動能將出現結構性優化。”交行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預計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提升到60%以上,投資的拉動作用會下降。與此同時,高技術產業將保持快速增長,經濟增長的質量繼續提升。
穩定復蘇有韌力
下半年經濟還能延續穩定復蘇的勢頭嗎?答案是肯定的。
從各大機構預測來看,受同比基數的影響,三、四季度經濟增速將逐步放緩,但兩年平均增速有望逐季加快。
趨勢和結構比GDP讀數更重要。劉愛華分析稱,經濟的內生動能逐步增強,市場主體信心不斷增強,全球貿易復蘇步伐加快有利于外需保持比較快的增長,“下半年中國經濟還是有望保持持續穩定復蘇的態勢”。
全球疫情持續演變,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經濟恢復不均衡,原材料價格上漲對小微企業、中下游企業帶來的生產經營壓力仍存……種種跡象顯示,下半年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也不小,鞏固穩定恢復發展的基礎仍需努力。
7月12日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提出“跨周期調節”的思路,強調“要統籌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經濟運行,著力保持在合理區間”。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下半年貨幣政策將加大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的定向支持力度,積極的財政政策將發力,財政支出力度有望加大。
為穩定經濟基本盤,保就業保市場主體仍是下半年政策重點。近期中央及部委各項舉措已經明確傳遞出一個信號——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繼續聚焦支持實體經濟和促進就業。
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看來,隨著各項政策舉措的效果逐漸顯現,將為中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