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界“百億關口”:難以翻越還是不敢跨越?
中國私募業今年迎來了超乎想象的市場盛宴。
在今年前8個月的短短時間里,私募基金規模從2020年末的近16萬億元,擴張到19萬億元。與此同時,私募行業的中堅力量在快速崛起。據第三方平臺統計,截至9月底,規模在50億元至100億元的中型私募數量高達86家,它們今年以來的業績表現顯著超越百億級梯隊。
百億級私募在私募業意味著處于頭部位置,令人意外的是,多家快速成長中的中型私募,面對百億級這個門檻卻頗為謹慎。一些中型私募近日向記者透露,其公司在規模邁上新臺階前,大概率會通過提高認購門檻或封盤的方式來主動控制規模,因為進入百億級梯隊意味著更多的關注和更大的責任,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比如投研實力的提升,公司管理、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完善等。
某私募人士直言:“遠見者穩進,穩健者遠行。對規模增長持謹慎態度正是私募管理人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
中型私募在快速崛起
江山代有人才出。盡管今年以來市場頗為震蕩,但私募行業充滿驚喜。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達到19.05萬億元。也就是說,在短短8個月的時間里,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增長了3萬多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規模增長了1.7萬億元。
在行業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百億級私募數量迭創新高,規模在50億元至100億元的中型私募隊伍也在不斷壯大。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管理規模超過百億元的證券私募機構達到90家,再度刷新歷史紀錄。與此同時,規模在50億元至100億元的證券私募機構數量高達87家,接近百億級私募的數量。
從業績來看,在今年頗為震蕩的市場環境下,中型私募表現突出。據統計,截至8月底,80家已經更新凈值的百億級私募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率為9.13%,其中收益率最高的為44.39%。而同期68家已經更新凈值的中型私募平均收益率高達16.2%,明顯跑贏百億級私募,其中業績最佳的收益率高達89%。
“今年以來中型私募業績超越百億級私募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今年以來市場行業和風格的輪動加速,規模相對小一些的私募管理人操作起來更為靈活;二是百億級梯隊中有部分機構在結構性行情中規模增長過快,今年以來市場風格的劇烈切換使其暴露出投研實力與規模不匹配的問題,因此業績波動較大;三是春節前一些百億級私募押注極致風格以追求亮眼的相對收益,但盈虧同源,這類私募在隨后的調整行情中明顯回撤。”滬上某私募研究員直言。
面對是否進入百億級梯隊謹慎有加
領先的業績在資管行業是最好的“名片”,今年以來表現亮眼的中型私募自然吸引了不少投資人的目光。
“今年以來我們業績還不錯,不少產品收益率都在30%以上,所以規模增長也很快,現在管理規模接近90億元,較年初幾乎翻倍。這個市場不缺錢,缺的是優秀管理人,只要短期和中長期業績都不錯,私募成長起來是很快的。”滬上某中型私募創始人直言。
不過,面對快速涌入的資金,不少中型私募管理人對是否要跨過百億級門檻十分謹慎,更有私募選擇暫時封盤,主動控制規模。
9月初,管理規模在50億元至100億元的睿揚投資便發布公告,決定自9月6日起,創始人兼投資總監彭硯管理的存續基金產品暫停申購,同時暫停新產品的設立。另外,睿揚投資相關產品持有人的贖回申請不受影響。
對于封盤的原因,睿揚投資人士表示:“公司希望投研實力走在規模增長的前面,所以封盤并非對市場悲觀,而是為了稍作休整,更好地出發。”
上述中型私募創始人透露:“其實只要趁著業績好的時候,再發行一些新產品,很快就能成為百億級私募,但我很糾結要不要成為百億級私募。一方面,在現在的私募圈,只有規模超過百億級才敢說自己是頭部私募,才會在渠道或品牌層面具備更大優勢;另一方面,規模如果太大,投資靈活度就會下降,同時還要重新審視自己各方面的實力。”
他坦言:“前一陣子公司旗下產品業績差距比較大引發了投資人的質疑,一些媒體對此也有報道。但真實情況是部分產品為高凈值客戶定制產品,與公司主流策略不同,所以產生了較大的業績差距。這事發生后,我有點慌,這才發現,在渠道溝通、品牌建設等方面,公司都存在一定的欠缺。進入百億級梯隊意味著受到更多的關注,無論是業績、品牌維護還是產品設計,都要考慮周全,所以邁過百億級這個門檻并不容易。”
滬上某小型私募創始人也坦言:“由于今年以來業績表現不錯,公司規模增長了近20億元,打算規模到50億元時短暫封盤。因為每家公司的投研團隊都有能力邊界,如果規模超出了管理能力范圍,管理人很容易在風云變幻的市場中出現失誤。”
內煉投研 外修信任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糾結要不要邁入百億級梯隊的中型私募,該如何擁有向前邁出一步的勇氣和底氣?多位業內人士給出的建議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對內經營人才,對外經營信任。
某中型私募的有關人士表示,規模快速增長時,投研實力和團隊穩定性至關重要。“我們公司投研團隊之前只有8個人,主要覆蓋消費、醫藥行業。現在規模越來越大,投研有些吃力,很多以前沒有覆蓋的行業要招募新的人才來跟蹤研究了。另外,公司規模快速增加意味著收入的提升,那么成體系的激勵機制顯得更為重要,否則核心團隊的動蕩會成為影響私募管理人長期發展的障礙。”
作為一家老牌百億級私募,星石投資也認為公司人才的穩定性很重要。據悉,星石投資每三年實施一次股權激勵,定期吸納表現優異的員工,給予股權激勵,目前公司已經有十余位合伙人。另外,從考核機制來看,星石投資對基金經理的考核內容不僅包括其組合的業績,而且還包括其對公司整體組合的研究貢獻,目的在于讓基金經理之間充分交流,互相學習,互拓能力圈。
除了投研實力,投資人的信任也是私募管理人需要經營的重要財富,這就需要私募在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重新審視自身的風控體系和品牌建設情況。
進入三季度,消費白馬股遭遇新一輪調整,但斌、林園等私募大咖所管理的產品業績遭遇大幅回撤,令其投資人頗為受傷。東方港灣掌舵人但斌在其微博上罕見表示,今年投資遭遇了嚴重考驗。“今年除了美股正貢獻,A股與港股都是負貢獻,我要內省。”
“很多頭部私募這兩年用相對收益的‘打法’來做投資,但當市場風格劇烈切換時買單的卻是投資者,這種傷害對于投資人來說很難用時間來愈合。所以,為客戶提供絕對收益,重視風險控制,是私募在確定投資策略時需要考慮的最核心因素,也是規模激增時私募要遵守的底線。”滬上某老牌百億級私募人士感慨道。
某新晉百億級私募有關人士也表示,資管行業競爭到最后,除了穩定的業績,最重要的還是投資者的信任。因此,品牌建設對頭部私募來說是一件需要長期去做的事情。“公司今年專門招聘了一位公共關系專業畢業的高材生進行品牌管理。”
細數私募行業的過往新銳,有不少機構歷經煎熬度過了發展的不適應期,最終邁入了百億級私募的行列,也有機構因未能克服規模快速增長后的種種不適,最終泯然眾人。正如某私募老將所言,對于即將進入百億級梯隊的私募來說,真正的長跑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