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望軍:四方面入手 不斷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質效
中證網訊(記者 昝秀麗)中證金融研究院12月3日消息,中證金融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張望軍當日應邀出席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全球金融安全與合作論壇,并通過視頻方式發表題為“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提升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質效”的主旨演講。他建議著力拓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廣度深度,進一步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整體效能,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主體能力建設,加大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法治供給,不斷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質效。
“30多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深層次變革,企業融資需求和社會資金投資需求日益多樣化,我國資本市場已從早期單一、分散的結構發展成為體系完整、層次清晰、功能互補的多層次架構。”張望軍介紹說,一是市場體系漸趨完備。截至11月底,滬深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4570家,北交所上市公司82家,全國股轉系統掛牌公司6973家,34家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企業超過3.6萬家、展示企業超過13.3萬家,市場結構已由早期的“倒三角型”轉變為“正三角型”。二是服務覆蓋面不斷拓寬。上市公司和掛牌企業群體分布在90多個行業大類,成為中國經濟的“基本盤”。非金融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從2012年的68%上升至當前的84%,去年以來非金融上市公司凈利潤占比已超過金融業上市公司。截至2021年6月末,私募基金投向各類股權項目超過10萬個,投資本金超過8萬億元。新三板掛牌公司90%以上是中小企業。三是市場功能日臻完善。“十三五”期間,直接融資比重提高了3個百分點,2020年末接近29%。支持科技創新的導向日益突出。科創板設立以來,IPO融資金額已占同期A股的近一半。隨著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等國家戰略深入推進,資本市場助力區域協同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強。
張望軍認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始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一是市場體系建設充分體現了社會各方認識的不斷深化,二是市場發展始終遵循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導向,三是市場體系完善始終以制度創新變革為根本動力,四是市場改革發展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方法。
張望軍說,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強調“必須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對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議從四個方面入手,不斷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質效。
一是著力拓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廣度深度。進一步完善股權融資市場,深入推進債券市場創新發展,積極穩妥發展期貨衍生品市場和場外市場,持續完善股權與債權、現貨與期貨、公募與私募、場內與場外等有機聯系的多層次市場體系。統籌推進與多層次市場體系相適應的發行、上市、交易、持續監管、投資者保護等關鍵制度創新,扎實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雙向開放。
二是進一步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整體效能。科學把握各層次市場定位,完善各板塊差異化制度安排,不斷增強科創板“硬科技”導向,提升創業板服務“三創四新”企業的能力,發揮好新三板和北交所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作用。堅持各層次市場突出特色、錯位發展,使資本市場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樞紐。
三是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主體能力建設。持續推動提高上市和掛牌公司治理能力和水平,健全資產重組、收購、分拆上市、股權激勵等制度安排。加強中介機構能力建設,推進證券公司差異化監管,推動建設高質量投資銀行和現代資產管理機構。加快推進投資端改革,壯大理性成熟的市場力量和投資文化,不斷增強市場發展韌性。
四是加大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法治供給。做好與新《證券法》、新修訂的《刑法》的有效銜接,推動相關行政法規供給,建立健全從嚴打擊證券期貨違法活動的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加強科技監管、分類監管,強化法治約束,增強各類主體守法誠信的觀念和契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