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助力實體經濟提質增效——2021中國數字經濟大盤點
2021年,對數字經濟來說,是極為關鍵的一年。
從反壟斷法實施后13年的首次修正,到數據安全法的正式施行,再到相關部門對互聯網領域不合規行為的常態化治理,都反映出數字經濟已進入到正本清源的新階段。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發展與安全,是數字技術在深度融合實體經濟、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規范與健康發展,才是我國數字經濟不斷做強做優做大的正確方向。
正本清源 數字經濟步入規范發展快車道
2021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攝像頭人臉識別遭濫用現象,引發強烈關注。
一個月后,阿里巴巴因“二選一”壟斷行為被處以創紀錄的182.28億元行政罰款,成為關注焦點。
在監管的利劍之下,數據違法采集濫用、平臺巨頭壟斷、資本無序擴張等無處遁形。
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先后施行;網絡產品安全漏洞管理規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正式出爐;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暫行規定等配套法規規章正在制定;《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已完成公開征求意見……
有關數字經濟領域的法治體系,正在不斷完善,塑造了行業規范治理的新格局。
與此同時,一系列整治工作的“組合拳”,也在依法有據展開。
工信部持續推進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先后三次組織對用戶反映強烈的重點問題開展“回頭看”;中央網信辦先后處理了多起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等案件,阿里、騰訊、小米、字節跳動、快手等被約談;針對未履行安全評估程序的語音社交軟件和涉“深度偽造”技術的應用,相關企業被提前警示。
作為電商平臺頑疾的“二選一”也成為重點整治對象。“雙11”前,市場監管總局提前為平臺打起了“預防針”,同時對于平臺經濟衍生的直播、社交電商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大規范管理力度。
隨著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完善,以及執法部門的重拳出擊,互聯網平臺經營者的遵法合規意識不斷提升,發展和規范并重,數字與平臺經濟正步入激濁揚清、正本清源、規范發展的快車道。
守正創新 激發“第五生產要素”生產力
拆掉唯流量論的“圍墻花園”,推進互聯互通,重建開放的互聯網,讓數據作為第五大生產要素“流動”起來,成為數字經濟的新氣象。
近半年來,阿里、騰訊、抖音頻頻“喊話”,呼吁互相開放。9月17日,微信發布聲明,開放了一對一聊天場景中訪問外部鏈接。11月底,微信聊天場景可直接跳轉電商購物平臺的外部鏈接,完成從加入購物車到支付的全部流程,并支持支付寶付款。
同時,微信支付與銀聯云閃付也在陸續推進互聯互通,抖音與騰訊也在商談對等開放上多有互動。百度則發布“超導計劃”,將與多家頭部手機廠商深度互聯互通。
百度執行副總裁沈抖表示,全力支持互聯互通,并已經在基礎設施、技術能力、服務生態三個層面全面向合作伙伴開放。
數據要素交易流通,激發“第五生產要素”生產力,數字經濟在新形勢下不斷守正創新。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認為,大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是21世紀的“石油”,數字產業是新的產業,以人力資本的投入為主,研發周期短,技術迭代快,是典型的“換道超車”型產業。
我國產業體系健全,是全球制造業產值最大的國家,在數字經濟上的優勢,可以滲透到實體經濟的各個產業。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不僅可以幫助我國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也讓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11月25日,上海數據交易所正式揭牌。同日,上海數據交易所全數字化交易系統一并啟動,首批簽約數商即達到百家。與此同時,即將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數據條例》,進一步明確了上海最大程度促進數據流通和開發利用,釋放了數字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信號。
林毅夫呼吁,必須抓住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發揮有為政府作用,克服“卡脖子”制約、法律法規滯后于產業發展等障礙,通過更好的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脫虛向實 扎根融合實體經濟的土壤
離開實體經濟,數字經濟將是“無根之樹”。
在云南省孟連縣,當地種植的牛油果,借助與新零售代表盒馬合作,從產地到北上廣的餐桌,只需不到72小時;在陜西銅川,京東科技與當地政府合作建設IoT智能農場,從智能施肥、AI診斷蟲害到區塊鏈防偽追溯,智能農場能夠實現金銀花藥材智能化種植,降低藥農種植風險,農民收入也大幅增加。
“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經濟年均增速超過16.6%。如今,數字經濟在“十四五”規劃中已被單列成章,其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其中,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被列為數字經濟七大重點產業。
以智慧農業、智能制造等產業的數字化轉型為例,數字經濟“脫虛向實”,將根扎實體產業,被認為未來發展的主導方向。
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表示,隨著各行各業紛紛擁抱數字化、智能化,互聯網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從用戶(C),發展到產業(B)和社會(S)。過去二十年,消費互聯網積淀了大量互聯網技術,培養了龐大的在線消費市場,為數字技術助力實體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產業互聯網則為諸多產業難題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
如何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發布的《“十四五”期間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路徑研究》稱,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能夠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產業分工,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提高經濟發展效率。其中,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對創新的促進作用最為直接、明顯。此外,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過程中,要避免可能出現的風險,加強對數據要素的治理,促進市場良性競爭。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認為,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還要關注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主體和投資回報問題,明確政府和市場的分工和邊界,同時要針對數據要素的獨特性,重點加強產權和交易市場研究。
撥云見日 尋找變化中的更大風口
2021年,數字經濟最大的主題是變化。
互聯網行業一夜暴富的“造富”神話少了,數字經濟的“溢出效應”多了,數字和平臺經濟從業者的創新活力強了。
2021年末,Keep健身達人——一位來自上海的44歲“叛逆大叔”將國風元素融入健身燃脂舞,深受年輕人的喜愛,被迅速頂上了微博熱搜榜。聚焦“小而美”的運動建設賽道,Keep將投入百億流量資源和5000萬元現金獎勵,扶持優質的健身內容創作者,同時加碼達人商業化發展。
無獨有偶,扶持內容創作者、乃至小微企業的計劃也出現了知乎、B站、京東、淘寶、拼多多等各大平臺的年度戰略中。在聚力生態孵化效應上,平臺經濟正在持續釋放溢出效應。
“95后”阿祝,從TikTok上一條原創搞笑視頻起步,帶領著不到20人的團隊,服務著全球1億多粉絲。阿祝把粉絲注意力引流到自建的多區域外貿獨立站,以服裝、寵物、家居等垂直類目為主打,將趣味十足的“中國貨”以100美元以內的單價,賣到歐美日多個市場。
德勤2021年度《科技賦能亞太數字貿易》報告披露一個顯著變化:今年以來,有三成企業已建好了自己專屬的獨立外貿網站,還有七成企業也希望能自建獨立站(獨立網站)。
與此前“委身”亞馬遜等大平臺不同,自建獨立站的興起,是“微型跨國企業”自主品牌意識覺醒的標志,此舉不僅能免去上第三方電商平臺的“進場費”、避免受制于大平臺規則制約,還能更直接面對消費者,讓“粉絲”對品牌更為忠實,后續“促活拉新”也更有主動權,數字貿易數據也更加安全。
該報告還顯示,在技術進步、國際合作開放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全球貿易正進入智能化升級。2022年1月1日,全球最大的自貿協定RCEP即將生效,中國的“微型跨國企業”將迎來更大的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