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韌性顯活力 中國外貿繪就“微笑曲線”
【核心提示】
5月份出口、進口同比增速雙雙超出市場預期。專家分析,疫情好轉、供應鏈疏通、政策發力,疊加外需較強等因素支撐了出口回暖,加快復工復產也提振了企業的進口需求。雖然外貿有望保持穩定增長,但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政策仍需從多方面發力,企業也需內外貿“兩手抓”,加快適應形勢變化。
拉長時間來看,結構優化,包括高附加值產品增多、貿易伙伴多元化、貿易主體活力增強等,將繼續對我國外貿形成有力支撐。
“近半個月來,隨著國內疫情好轉,供應鏈逐步暢通,我們的發貨量大大增加。目前6月份訂單已經排滿,現在覺得下半年出口應該會比較樂觀。”在電話的那一頭,陳建勇的言語頗為輕快。
陳建勇是浙江可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該公司是一家主要生產汽車電子產品的企業,有一定規模的出口業務。6月9日,在他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同一天,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按美元計,5月份我國出口同比增長16.9%,較4月份的3.9%大幅回升。
不少專家指出,出口數據“抑后快揚”,展現了中國外貿的強大韌性。展望未來,在國內生產供給有序恢復、穩外貿政策持續加碼的支持下,外貿保穩提質仍有良好基礎。但也應看到,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仍有不確定因素,外貿發展面臨不少困難挑戰,政策還需久久為功,企業也應主動應變。
5月份出口增幅大超預期
5月份,出口不僅強烈反彈,而且增幅大超預期。
按美元計,5月份,我國出口同比增速較4月份回升達13個百分點,且遠超出同比增長8%的市場一致預期。前5個月,我國出口同比增長13.5%,實現兩位數的較高增速。
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表示,前5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實現了穩定增長,全年外貿保穩提質的基礎進一步鞏固。特別是5月當月,長三角地區進出口環比增長了近20%,上海等相關地區進出口明顯恢復。
海關總署同日公布的貨運監管數據顯示,5月份出口貨運量16050.3萬噸,也較4月份的14586.5萬噸實現了增長。
而陳建勇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其所在企業的接單情況看,6月份訂單比5月份增加了近60%。
“隨著復工復產穩步推進,企業生產加快,此前積壓的商品加速出口。”對于5月份出口增速回升,紅塔證券宏觀分析師殷越分析稱。殷越認為,4月份數據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主要是疫情沖擊之下,一些出口企業生產停滯,訂單積壓;商品難以外運,庫存被動累積。從5月下半月以來,隨著生產生活秩序穩步恢復正常,原先積壓的訂單開始處理,出口企業也加快了在手訂單的生產。在這樣的情況下,5月份出口呈現出恢復性增長的態勢。
中國港口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沿海八大集裝箱樞紐港口集裝箱外貿吞吐量同比增長7.4%,其中上海港外貿集裝箱吞吐量恢復至去年同期的九成。
“上述變化在汽車行業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殷越進一步指出,在4月份疫情的沖擊下,國內汽車生產受阻并影響出口,而隨著汽車供應鏈修復,汽車出口上演報復性反彈。
海外需求保持旺盛也被視為推動5月份我國出口增速較快回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金額占比分別為16.9%、15.6%,歐美市場需求仍然強勁。“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零售商、批發商庫存銷售比依舊偏低,4月份非耐用品消費支出同比增速維持在較高水平。這也意味著美國需求依然處于較為旺盛的狀態。”殷越說,目前海外經濟尚處于疫后增長達峰的過程中,會對我國中間品的出口形成拉動。
按美元計價,5月份我國進口同比增長4.1%,4月份則為零增長,同樣實現了超預期的回升。
究其原因,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主要是疫情緩解、內需回暖,拉動進口增速有所回升。王青解釋,企業加快推進復工復產帶動工業生產回暖,提振企業進口需求;同時,物流堵點逐步打通,也帶動進口貨運量增速加快。海關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進口貨運量為26311.2萬噸,4月份則為25093.0萬噸。
外貿顯現較強韌性
出口數據的“報復性反彈”“大超預期”,顯示了我國外貿強大的韌性。
專家認為,我國外貿韌性有很多因素支撐。從出口產品來看,產品質量受到國際社會認可,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出口不斷增多;從出口對象來看,我國外貿“朋友圈”不斷擴大,與東盟、“一帶一路”國家貿易往來增多;從企業類型來看,民營企業出口快速增長、比重提升。
在專家看來,出口數據的反轉說明我國出口產品的替代性較弱。“市場非常看重5月份外貿數據,因為從中可以看出疫情對外貿造成的影響,究竟是趨勢性的還是暫時性的。”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說,從公布的數據來看,5月份外貿形勢明顯好轉,這說明4月份出口增速下滑主要還是受疫情等突發因素影響,造成的影響主要是階段性的、具備可修復特征。
在白明看來,我國供應國際市場的產能、產品的競爭力不錯,國際市場對我國近年來外貿轉型升級也比較認可,因此在短期供應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國外企業并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在疫情緩解后,企業快速復工復產、趕工趕產,自然就出現了“報復性反彈”。
陳建勇說,目前國內疫情基本穩定,國家又出臺了一系列穩外貿的政策,之前流失的一些訂單現在又陸續回來了。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表示,今年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穩外貿政策,通過跨周期調節、綜合施策,促進了外貿平穩發展。和之前相比,此次更強調短期內盡快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同時也兼顧了穩中提質的目標。
除政策效應外,陳建勇認為,訂單回流還得益于國內產品品質和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他坦言,之前受疫情影響,有些訂單轉移到周邊國家和地區。但客戶經過一番比較后,國內的產品品質和價格都更勝一籌,因此,之前流失的部分訂單在國內疫情穩定后又陸續回流。
此外,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固也構成了競爭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陳建勇說:“我們企業屬于汽配行業,該行業與紡織、箱包等行業不同,具有較強的不可替代性。再加上目前國內汽配行業擁有較為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一些制造廠商不會輕易把制造環節轉移出去。”
除此之外,我國外貿的韌性還體現在多元的貿易伙伴和民營企業的外貿活力上。數據顯示,1-5月,我國對東盟、歐盟和美國等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分別增長12%、17.4%、12.9%。前5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7.86萬億元,增長11.8%,占我國外貿總值的49%,比去年同期提升1.5個百分點。
“當前我國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額齊頭并進,1-5月,無論是對傳統市場出口,還是對新興市場,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都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從外貿主體來看,我國外貿主體活力也進一步增強,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更快,民營企業進出口占外貿總值的比重,無論是同比還是環比都在持續上升。”趙萍如是說。
此外,殷越認為,支撐外貿回暖的一項重要因素是我國與東盟國家貿易往來增多。我國和東盟國家之間具有較強的產業互補關系,今年正式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更是對加強我國和東盟的貿易往來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企業迎難上 政策扶一把
李魁文表示,隨著一攬子穩經濟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外貿物流進一步暢通,企業復工達產進一步提速,我國外貿進出口有望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勢頭。
就6月份而言,王青認為,在物流進一步恢復、前期積壓訂單加快交付以及穩外貿政策發力見效等因素推動下,出口增速或保持在兩位數的較高水平。
應該正視的是,我國外貿發展挑戰仍存,且挑戰仍多,陰云還沒有完全散去。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8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現在外貿還面臨一系列不確定性,包括國際國內一些因素沖擊,外貿企業也遇到生產經營方面的困難,可以說保穩定還面臨不少壓力。
在采訪中,也有出口企業表示,對下半年出口還不敢太樂觀。“目前外部需求面臨新挑戰。不少國家通脹水平居高不下,侵蝕國外消費能力,今年以來海外客戶的下單率有所減少,一些海外客戶已經不打算進行下半年的采購了。”浙江溫州寶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陳民濤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下半年外需可能減弱,從而給出口形勢增加不確定性。
廣東寶豐陶瓷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志山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受疫情影響,今年國內陶瓷行業外銷訂單量較去年下降不少。訂單減少,國內“僧多粥少”,同行競爭激勵,導致企業即使面對原材料、油價等上漲壓力,也不敢貿然提高產品售價。還有部分稅費、物流等方面的因素,使得企業成本壓力仍然較大。還有企業人士反映,部分出口訂單遭分流,流向越南、印度等新興經濟體。
白明認為,穩外貿的一項關鍵是穩住市場主體,即穩住外貿企業。在政策扶持方面,可與貿易強國的建設方向相結合,進一步體現對高技術、高附加值企業的扶持。此外,在民營企業幾乎占我國外貿總值“半壁江山”的情況下,穩市場主體更多是要穩住民營企業。
針對部分訂單轉移的現象,白明表示,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了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競爭力不行,這種轉移部分符合國際分工轉移的一般規律。“我們要客觀看待這類訂單轉移對我國外貿的影響,雖然可能對我國制造業帶來一定影響,但主要是影響低附加值領域。”他說。
從長期來看,白明表示,應積極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在質量、服務、技術、品牌、標準等非價格競爭力方面繼續提升,向高技術附加值邁進,加快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部環境錯綜復雜的當下,不少外貿企業選擇內外貿“兩手抓”。郭志山說,面對原材料價格上漲、海運運費居高不下等問題,企業積極推動出口轉內銷,實施內外貿一體化。疫情前,企業出口和內銷占比為90%和10%,目前企業出口和內銷占比已然變為55%和45%。
“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仍面臨巨大挑戰和壓力的情況下,我國更加迫切需要通過內外貿一體化,推動廣大企業更加自如地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中提升競爭力、拓展銷售渠道,通過內外貿均衡發展,培育一批跨國公司。”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