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這十年我國物價運行平穩 CPI年均漲幅為2%左右
中證網訊(記者 劉麗靚)9月29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牛育斌在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十年,我國物價運行平穩,價格總水平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CPI年均漲幅為2%左右,充分體現了價格改革、價格調控、保供穩價取得的重大成績。
他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價格主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積極探索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價格調控體系,價格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建立起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機制,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價格已由市場形成。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能由市場定價的都交給市場,放開了一大批商品和服務價格,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成品油、天然氣價格改革邁出關鍵步伐,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截至目前,全部的農產品、80%的電、50%的天然氣、90%的民航旅客運輸價格由市場形成,全社會商品和服務價格市場化程度已達97.5%。中央定價項目累計縮減約85%,地方定價項目縮減約70%,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的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
二是建立起壟斷行業科學定價機制,持續加強對壟斷行業的價格監管。按照“準確核定成本、科學確定利潤、嚴格進行監管”的思路,出臺進一步加強壟斷行業價格監管的意見,制定輸配電、天然氣管道運輸、鐵路客運等重點領域定價辦法和成本監審辦法,建立健全以“準許成本+合理收益”為核心,約束與激勵相結合的政府定價機制。
三是建立起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形成了一系列務實管用的政策措施。比如,推行差別電價、超低排放、垃圾焚燒發電、電動汽車充換電等電價政策,完善光伏、風電上網電價政策,出臺北方地區清潔供暖價格政策,全面推行居民階梯電價水價氣價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出臺長江經濟帶污水處理收費和岸電價格政策,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完善垃圾處理收費政策,這些政策有力地推動了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
四是建立起重要商品價格調控機制,市場保供穩價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聚焦重要民生商品、大宗商品,強化頂層設計,堅持系統觀念,建立健全市場保供穩價制度體系,提升調控能力,創新調控方式,綜合運用監測預警、儲備調節、預期引導等方式,扎實做好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特別是堅持和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成為農民種糧的“定心丸”;實行棉花目標價格政策,穩定棉花生產,促進產業上下游健康發展;建立健全豬肉儲備調節預案,促進生豬豬肉市場價格平穩運行;明確煤炭價格合理區間,創新運用預期管理方式,穩定煤炭價格。近年來,市場保供穩價體系經受住了疫情、異常天氣和國際市場不確定性的沖擊,市場供應總體充足,運行平穩,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