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業勇擔社會責任 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2012年大學畢業后就從事營業部柜臺工作。當時柜臺現場開戶的投資者經常排成長隊,如果趕上市場行情好,我們常常忙得沒時間吃飯,每天加班到晚上12點是常態。”回顧十年來工作的變化,上海某券商員工不無感慨地說,隨著金融科技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現在基本都是線上辦理開戶業務,有時候營業部一整天也見不到一個客戶。
“從線下到線上,客戶投資理財方便了,我的工作強度下降了,服務客戶的內容多了,效率高了,公司合規水平也提升了。”該員工總結說,十年來,唯一不變的,就是服務投資者的初心。
來自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我國證券行業總資產為11.20萬億元,證券行業服務客戶資產規模達70.27萬億元;2022年上半年證券全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融資2.71萬億元。
接受采訪的眾多證券行業資深人士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證券行業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增強,行業規模和資本實力穩步增長,市場競爭力和行業形象逐步改善,業務類型及品種逐漸豐富,服務實體經濟取得新成效。未來,證券行業將積極開拓創新,更加深入了解客戶的投資需求,延伸服務實體經濟的鏈條,為高質量發展蓄力,堅定向著成為服務新經濟的專業投資銀行目標奮進,努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從經紀業務到財富管理:轉型已成行業共識
十年來,從最初的柜臺經紀業務,歷經經紀業務互聯網化,再到現在金融科技加持之下的財富管理轉型,證券公司經紀業務模式發生巨大變化,但服務居民財富管理的初心不變。
中證協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證券行業為客戶開立A股資金賬戶數2.98億戶,客戶交易結算資金期末余額(含信用交易資金)1.90萬億元。其中,2021年證券公司經紀業務收入1338.41億元,同比增加15.27%。
國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葛小波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財富管理轉型已經成為證券行業的共識。一方面,隨著證券交易傭金率的不斷下滑,以收取傭金為特征的傳統經紀業務模式遭遇挑戰,難以繼續為證券行業提供穩定可靠的收入來源;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全社會的財富總量在過去幾十年得到了快速積累,廣大居民的財富管理意識和財富管理需求與日俱增,但獲得財富管理服務的渠道相對有限,這給證券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十年來,隨著居民財富管理需求不斷提升,券商基金投顧業務穩步推進,代銷金融產品的規模持續增長,2021年證券行業代理銷售金融產品凈收入206.90億元,同比增長53.96%。
在資產管理業務方面,證券公司根據目標客群需求和自身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為居民配置全生命周期、多種類金融資產,夯實財富管理根基。2021年證券公司社會財富管理屬性更強的資管產品規模顯著增長,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增長明顯,較2020年增長約75%。2021年證券行業全年實現資管業務凈收入317.86億元,同比增長6.10%。
“資管行業已全面開啟凈值化時代,資管產品收益率與市場行情密切相關。”國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證券資產管理分公司負責人陳嘉斌表示,進入2022年,權益市場波動加大,這也在提示券商資管轉型要找準自己的定位,要根據目標客群的定位提供適配的產品。對于券商資管而言,凈值化時代的資管產品要持續平衡風險和收益。
從核準制到注冊制:重塑投行核心競爭力
十年來,作為資本市場的“守門人”“壓艙石”,券商的投行業務在資本市場改革歷程中全面重塑。
中證協數據顯示,2012年,證券行業承銷與保薦業務凈收入為177.44億元,到了2021年,證券行業該業務凈收入達699.83億元。
“證券行業要以注冊制改革為契機,重塑投資銀行業務邏輯,推動投資銀行業務從通道化、被動管理化,向項目篩選、資產定價、項目承銷、風險控制等專業化主動管理職能轉變。”談及注冊制帶來的機遇,信達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艾久超如是說。
同為十年來資本市場改革背景下券商投行業務變革的見證者,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執委會委員、投行委主任劉乃生也感觸頗深。
在劉乃生看來,注冊制下的投行從業者深入把握不同板塊定位,緊跟國家產業政策,更具時代使命擔當。他表示,注冊制對投資銀行的行業研究、價值發現、質量控制、客戶服務、直接投資等綜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推動投行由單純依賴牌照的通道業務向全生命周期綜合服務升級。投行業務開發承攬階段更加前移,接觸企業時間更早,為實體企業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資及規范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能力更強。
注冊制改革不僅為投行業務發展提供機遇,更為證券行業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了動能。中證協數據顯示,2021年證券公司共服務481家企業完成境內首發上市,融資金額達到5351.46億元。其中,在科創板首發上市的“硬科技”企業有162家,融資2029.04億元;在創業板首發上市的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有199家,融資1475.11億元,引導資本有效支持科技創新。
從助力實體經濟到服務高質量發展:證券行業奮勇當先
十年來,證券公司除了充分發揮自身專業職能,不斷創新業務,還豐富服務實體經濟的抓手,為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補充資本金和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提供重要渠道,通過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為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提供強大金融支持。
以目前處于發展“快車道”的場外衍生品業務為例,中證協數據顯示,2021年場外衍生品存續規模突破2萬億元,年末達到20167.17億元,同比增長57.8%。
“場外衍生品比較靈活,可以根據實體企業的需求,量身定制一些規避商品價格波動風險的工具;通過衍生品市場提供的價格信號及風險管理工具,實體企業可以提升經營管理的科學性和穩健性,增強抵御行業周期性風險的能力。”申萬宏源證券有限公司執行委員會委員、金融創新總部總經理湯俊表示。
十年來,證券行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接續助力鄉村振興。截至2021年底,共有102家證券公司結對幫扶323個脫貧縣,已有60家證券公司參與“促進鄉村振興公益行動”,承諾出資3.4億元,以鞏固脫貧成果為重點,積極開展公益行動,服務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已有21家證券公司發起設立公益基金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做出行業積極貢獻。
今年4月份,中證協還發起組織了“中證-愛心成就夢想”支教活動,這是中證協搭建的公益行動四個平臺之一。中證協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證券行業促進鄉村振興公益行動”工作成效,將行業開展公益行動情況納入履行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引導行業增強服務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