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預計2023年積極財政政策將加力提效 穩健貨幣政策將繼續加大金融調控力度
中證網訊(記者 黃一靈)1月12日,財富管理機構新湖財富旗下植信投資研究院發布2023年宏觀經濟展望報告《2023年中國經濟:春暖花開還是乍暖還寒?》。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教授對報告內容進行了解讀。連平認為,2023年工業生產將重回常態化運行軌道,同時,投資將在擴大內需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基建投資和制造業投資繼續成為兩大抓手,房地產投資企穩回升。
連平表示,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可能設定為不低于5%,這樣既向潛在增長水平修復,又有可行性,同時也能符合遠景目標進度的要求。尤其是在國際環境極為嚴峻的情況下,避免經濟增速過低甚至失速,保持平穩適度的增長是十分必要的。考慮到現實情況,要實現5%以上的增長目標仍然需要宏觀政策全面和有力的支持。
政策方面,連平判斷,首先,積極財政政策將加力提效。2023年將繼續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2023年我國的赤字率可能安排在3.2%上下水平,進一步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與2021年和2022年不相上下,保持較高增長水平的轉移支付,加快財力下沉。2023年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和宏觀杠桿水平仍處在良好狀態,繼續推行較有力的積極財政政策具有可靠的基礎和條件,中央政府有條件適當加杠桿。
其次,穩健貨幣政策將繼續加大金融調控力度,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為經濟運行企穩回升提供持續且充足的資金支持,但會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以維持物價的基本穩定;將繼續推動市場利率穩步下行,改善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的調控能力;更加聚焦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加大金融調控的精準度,尤其會加大對消費與房地產的信貸支持。
最后,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大,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產業政策注重發展和安全并舉,進一步優化實施方式,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強,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加快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社會政策兜牢民生底線,加快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多渠道支持穩崗擴崗;加快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協調發展;持續推進鼓勵生育政策等。住房金融政策總體上將進一步回暖,房貸利率有望保持在歷史低位;房企開發貸及非銀融資指標有望邊際改善。
展望資本市場,連平認為,六大利好預示市場回暖。一是美聯儲緊縮性貨幣政策將逐步退出。美聯儲政策轉向有助于釋放國內貨幣政策空間,改善外部流動性預期,使外部資金回流中國,提升權益市場配置價值。二是中國經濟增長回升幅度比2022年大。從美林時鐘來看,2022年下半年以來我國GDP同比增速開始回暖,2023年我國經濟將轉向復蘇初期,在此時期股票的配置價值相對較高,出現上漲行情的概率更大。三是二十大對中國未來產業發展提出新的方向,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數字經濟、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產業將成為股市中長期的重要成長點;周期性行業恢復也會帶來權益類市場上漲的動力。四是人民幣升值利好人民幣資產估值提升。由于美聯儲貨幣政策將在2023年由緊而松,美元指數走低,中美息差倒掛狀況將會趨于改善,人民幣匯率的升值空間擴大,人民幣權益類資產相對更為敏感。五是2023年我國貨幣政策寬松空間比2022年更大、財政更加積極,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這將對股市的上漲形成一定支撐。市場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資金也將從銀行體系再流出回到資本市場。隨著2023年市場情況的好轉,居民有望將部分資金從銀行轉移至股市。六是估值水平低。目前A股的市盈率為11.8,大幅低于歷史平均值(18.7)。估值的優勢令市場具有較大的上升空間,這也使得A股當前具有較高的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