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市場二部一級巡視員劉云峰:分類施策扶優限劣 推動私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促進非上市公司用好股權激勵、推動私募基金規范發展……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市場二部一級巡視員劉云峰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圍繞上述話題,他會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出建議。
談及私募基金行業發展,劉云峰認為,應分類施策、扶優限劣,支持真私募,打擊亂私募,堅決出清偽私募,加快優化行業結構。建議有關部門建立私募機構登記、注銷相關機制,共同推動私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建立登記注銷機制 促進私募基金規范發展
“近年來,私募基金行業取得快速發展。但由于前些年基金管理人登記數量呈井噴式增長,行業存在多而不精、大而不強、魚龍混雜等情況。”劉云峰認為,亟需分類施策、扶優限劣,支持真私募,打擊亂私募,堅決出清偽私募,加快優化行業結構。
劉云峰介紹,從2021年開始,證監會和基金業協會開始清理各類“偽私募”“亂私募”以及打著私募基金名義從事非法活動的不法機構。2022年1月,基金業協會發布《關于加強經營異常機構自律管理相關事項的通知》,有序出清各類經營異常的私募機構。截至2022年4月底,協會注銷私募機構17411家,其中工商狀態為已注銷的僅4786家,占比不足三成。
“這些私募機構的管理人登記注銷后,其工商主體尚未注銷。同時,還有一些機構工商登記完成后,由于不符合規范要求,無法登記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他表示,上述機構的名稱及經營范圍中含有“私募基金”等字樣,卻游離在監管之外,存在繼續違規從事私募業務或者以私募之名從事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可能性。
為此,基金業協會采取對外公示已注銷私募機構、已清算私募基金等方式提示相關風險。
為進一步防范“死灰復燃”的風險隱患,劉云峰建議市場監管部門建立私募機構登記、注銷相關機制,一方面,通過“照前會商”把好私募機構工商注冊入口關;另一方面,根據基金業協會提供的已注銷私募機構、已清算私募基金等信息,建立快速注銷其工商登記機制,實現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注銷和工商登記注銷“雙出清”,掃清后端風險敞口。實現私募基金業務規范、穩健和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完善認股權貸款業務 支持科技創新
認股權業務能夠有效契合金融機構、科創企業、創投機構等多方利益訴求,實現多方共贏,是實踐投貸聯動、“貸款+外部直投”的有效方式。劉云峰建議,完善認股權貸款業務,加強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力度。
劉云峰建議,支持銀行開展認股權貸款業務。商業銀行法就銀行對企業股權投資有“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的例外條款,且認股權只是無償(或低成本)獲得的或有權益,僅在企業具備行權價值并由持有人行權后才會成為真實的股權。建議相關監管部門出臺文件明確支持商業銀行開展認股權貸款業務,初期可先選取部分銀行進行試點。
支持銀行單列認股權收益相關科目。對專門持有認股權的創投機構所取得的收益,允許銀行統一列入“其他投資收益”科目或者新設“認股權貸款”等科目,進行獨立管理、單獨核算,并允許該科目下相關收益抵補認股權貸款損失,明確銀行的財務處理政策。
允許銀行探索認股權貸款業務貸后管理和績效考核機制創新。在做好風險隔離的前提下,制定差異化的貸后風險管理辦法,允許通過處置認股權等方式,妥善解決有持續經營的企業貸款逾期問題。制定盡職免責和激勵約束政策,延長對認股權貸款業務人員的績效考核周期,可整體評價年度認股權業務綜合收益及風險抵補情況。
“可總結北京試點經驗,鼓勵其他具備條件的區域性股權市場為金融機構、私募基金、擔保公司和產業集團等開展的認股權業務提供基于區塊鏈的確權存證、登記托管、行權轉讓等綜合服務。”劉云峰說。
促進非上市公司用好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是吸引優秀人才、增強核心團隊穩定性、提高員工凝聚力的有效制度安排,也是企業獲得內源融資的重要方式,在科創企業中普遍使用。
劉云峰表示,為進一步促進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稅收政策更好落地,支持科創企業發展壯大,建議優化《關于完善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所得稅政策的通知》備案條件,出臺統一的操作指引。
劉云峰建議,一方面,允許在區域性股權市場登記托管的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含直接持股和間接持股)進行稅務備案,享受遞延納稅政策。
另一方面,明確區域性股權市場為非上市公司辦理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含直接持股和間接持股)相關權益進行登記托管,公司可憑相關登記托管證明向稅務部門辦理備案事宜。有條件的地區可建立區域性股權市場與稅務部門的數據共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