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王俊壽:為打造中國特色營商環境提供“上海經驗”
全國政協委員 王俊壽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獲悉,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王俊壽今年的提案,將聚焦中國特色營商環境的打造和完善金融風險協同處置機制等話題。他建議,圍繞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形成合力,為打造中國特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供“上海經驗”,完善金融風險處置機制與司法、財政、稅收等相關制度的銜接。
從軟件硬件雙向發力
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在王俊壽看來,上海始終堅持“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在優化國內營商環境的過程中,上海應主動承擔起為國家“試制度”的責任,利用國際金融中心資源優勢,為打造中國特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供“上海經驗”。
為進一步優化上海營商環境,王俊壽認為,需從軟件、硬件雙向發力,進一步圍繞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形成合力,助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提升。
首先,法治引領,提升國際金融營商環境法治化保障水平。王俊壽建議,應進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規,為營商環境營造安全大前提。建設國際化仲裁和調解機制,探索建立更多適用國際通行的金融仲裁規則,加強地方金融立法,為中小企業發展等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政策支撐,打造金融機構和國際金融專業人才高地。“與其他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稅收政策環境對海外金融機構和專業人才吸引力仍顯不足。”王俊壽說,建議依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臨港新片區,探索制定國際金融中心稅收支持政策。
最后,抓住機遇,將上海打造成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國際金融中心。王俊壽認為,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水平將影響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潛力,建議上海在加強ESG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優化綠色金融發展營商環境,推動建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ESG生態體系。
完善金融機構破產立法
維護金融穩定、有序防范和處置金融風險,是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確保金融體系穩健運行的關鍵舉措。
在王俊壽看來,處置金融風險涉及廣大群眾利益和公共資源的使用,在資金支持、法律法規完善、監管制度改革、法律責任追究等方面,需多部門有效配合。因此,完善金融風險處置機制與司法、財政、稅收等相關制度的銜接以及建立多部門協同處置機制,是非常重要的。
王俊壽建議,進一步強化公檢法等部門協同,完善金融機構破產立法。完善與金融風險處置相關的配套司法制度安排,明確金融風險處置措施強制執行的受理標準。
王俊壽表示,應出臺符合金融機構風險化解特點的稅收規定,擴大允許稅前扣除的不良資產范圍,有效降低處置成本。
優化財政等約束機制亦是重中之重。王俊壽建議,財政等公共資金在介入風險處置時,要加強效果跟蹤,建立相關責任追究機制,避免出現“無代價”使用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