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加強直達基層多級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 李燕
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關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醫院多學科診療(MDT)建設、健全研究型醫生培養機制等。李燕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公共衛生和防疫體系建設,把專項治理和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推進公共衛生體系現代化。
優化部際應急協同機制
“藥品和疫苗是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一環,應急藥品供應不充分、傳統藥物研發模式不足以滿足患者用藥需求等難題,帶來不小挑戰。”李燕表示,需創新融合治理模式,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支撐作用,進一步推進公共衛生領域的資源和信息整合共享。
李燕建議,從國家層面統籌規劃,進一步加強建設直達基層的多級公共衛生體系;優化部際應急協同機制,把政府的治理優勢和專業單位的技術優勢更好結合起來,強化部門間和區域間協調機制;加強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建設;加快完善公共衛生法治體系。
在建設直達基層的多級公共衛生體系方面,李燕建議,在全國建設若干省級區域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牽頭加強實驗室病原監測網絡建設,提升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能力,開展培訓演練,加強人員、物資和技術儲備,制訂統一的管理和操作標準。同時,在各地級市或分片設立區域公共衛生中心,滿足區域性統籌協調配合功能。依托綜合性醫院建設區縣級公共衛生中心,推廣“一中心多院區”模式,實現急慢性傳染病防治與綜合性學科建設多功能融合,建立梯級收治感染者機制和雙向轉診機制,滿足分級分類診療方案需求。加強社區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網底建設,以預防功能為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加強基層傳染病監測哨點建設,完善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上報系統。
在優化完善部際應急協同機制方面,李燕建議,由科技部、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工信部等牽頭優化部際應急協同機制,強化部門間和區域間協調機制。加強國家藥品安全應急能力建設,完善藥品緊急研發攻關、生產儲備、流通入院機制,完善疾控、醫療機構、藥物研發企業間信息、資源共享的聯動機制,營造合作共享氛圍,提高全流程應對緊急突發公共事件的效率。
提升MDT能力
MDT在現代醫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在歐美國家被不斷推廣和完善。為持續推動MDT模式在我國落地實施,李燕建議,國家衛健委等相關部門發揮政策“指揮棒”作用,在前期開展部分腫瘤多學科診療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逐步由消化道腫瘤、肺癌等拓展到更多癌種。同時,進一步對心腦血管、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等出現的多系統多器官疾病,在全國擴大MDT試點范圍;對設立MDT聯合門診的醫院的考核制度、評價標準、就診流程、醫保銜接、收費標準、MDT醫學教育等制定合理指導原則,引導醫院提升MDT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并結合醫院學科特點,組建人員固定、梯隊合理的MDT聯合門診團隊。
對于已設立MDT的醫院,加強引導和管理,推動醫院持續對標國際,改善運作機制,實現復雜疑難急危重癥疾病的多學科一站式、全程、實時MDT,為患者提供更高質量醫療服務。
持續提升MDT模式下的醫生綜合診治能力。適用于MDT模式的患者病情往往非常復雜,這對主管醫師的業務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議國家加強MDT主管醫生、年輕醫生的培育培訓,加強上下聯動,加大對地區級醫院診療的幫扶,不斷提升各級醫院醫生交叉學科意識、全科思維能力,真正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并落實在日常診治工作中,深入推進MDT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
完善研究型醫生培養體系
李燕稱,近年來,我國加速推動由“醫藥制造大國”向“醫藥制造強國”轉變,國內醫藥創新氛圍濃厚、創新藥企活躍,申請臨床試驗的新藥數量大幅增長,上市的創新藥數量屢創新高。但是,國內高水平臨床研究醫生緊缺,能夠承擔全球多中心臨床研究的醫生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與現有的醫院培養、醫院績效考核等機制密切相關。
圍繞研究型醫生的培養機制建設,李燕建議,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研究型醫生培養體系建設。建立適應研究型醫生發展的制度體系,完善人才激勵評價制度、職級晉升制度、職級薪資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創造寬松的研究型醫生發展環境,讓研究型醫生在醫療衛生體系中得到應有的認可和尊重。
李燕說:“需要不斷加大優秀研究型醫生的引進力度,同時從人才培養的源頭開始,完善醫學院校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為研究型醫生隊伍持續輸入新的血液。”李燕建議,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設,讓研究型醫生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天地;建議政府高度重視并引導醫療衛生系統加大、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