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航天三江董事長馮杰鴻:大力推動航天商業化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 馮杰鴻
商業航天是技術迭代快、經濟效益高且產業協同強的航天新業態,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支撐。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黨委書記、董事長馮杰鴻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優化商業航天資源配置,推進市場化改革,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商業航天領域,統籌商業航天經濟性和應用性,大力推動航天商業化發展。
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商業航天旨在通過市場化競爭,降低航天活動成本,涵蓋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空間站五大發展方向。其中,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和載人航天的發展相對成熟。
馮杰鴻介紹,我國商業航天近年來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火箭、衛星等領域商業航天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逐步發展壯大,誕生了一批“獨角獸”企業,產生了諸如快舟火箭、谷神星火箭、吉林一號遙感星座等商業航天明星產品。商業航天業態也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產業涵蓋火箭衛星研制制造、衛星運營及應用、地面設備制造與服務等多個領域。
相比傳統液體火箭,固體運載火箭具備低成本、高可靠、快響應等差異化特色。“十四五”以來,我國固體運載火箭技術和產品取得了多項突破,打通了超大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發路徑,低成本批量化研產能力穩步提升,商業發射服務不斷成熟。
商業航天市場空間廣闊,吸引資本持續涌入。2022年,我國商業航天賽道融資總額首次超過100億元,資本向優勢領域和頭部企業集中,“頭雁效應”開始顯現。
加強頂層設計
“與以SpaceX為代表的全球領軍企業相比,我國商業航天發展還存在一定差距。”馮杰鴻表示,我國商業航天在組織管理、工作運行、科技創新等體系建設方面亟待推進,航天產業壁壘高、入門成本高、行政許可多等問題依然突出,中大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展仍處于攻堅階段。對此,馮杰鴻提出多項建議。
一是我國應有序建立穩定可靠、固液并舉的商業航天全產業體系。推動航天領域科技自立自強,搭建和培養商業化的供應鏈,打造自主可控的全產業鏈條。推進商業航天與智能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戰略性產業滲透融合。
二是在政策、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制定務實管用舉措,從航天技術成果轉化、政府采購、融資上市等方面給予優質商業航天企業支持,努力打造一批產業龍頭和旗艦企業。
三是統籌衛星數據應用市場,制定衛星應用、數據應用行業標準,打造開放化平臺架構,建設經濟、實用、包容、柔性、便捷、安全的“通導遙”一體化數據應用服務平臺,建立衛星應用產、學、研、用一體機制,推動衛星應用向市場化、大眾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另外,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航天建設副董事長、總經理竇曉玉透露,為確保2024年按期首發,我國首個商業化運行的航天發射場——文昌商業航天發射場正在搶工期。“商業航天既是科技創新的戰略高地,也是引領帶動產業發展的戰略要地。”竇曉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