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推進種養循環 堅持綠色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近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堅持綠色發展,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構建種養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業新格局。
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創新模式
《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10.75億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1.05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到2030年,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2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一個養殖場就是一個肥料廠,建設高標準農田,不僅可以實現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同時提升農田的質量,實現農戶減投增收。”秦英林表示,牧原通過創新環保技術,發展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為一體的循環經濟模式,以養殖場為中心,依托糞肥資源,推廣助農、為農服務,科學施肥,提升周邊土地肥力,減少化肥施用,幫助農戶減投增收,實現糞水資源100%利用,零排放。現已覆蓋農田394.8萬畝,2022年助農減投增收295元/畝。
牧原積極探索創新高標準農田建設。2021年,牧原與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政府攜手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創新模式,打造數字化種養循環示范區,總規劃建設6.7萬畝高標準農田,目前已經建成6000余畝,2023年年底將建成1萬畝。該項目由5名大學生管理運營,2022年6月,內鄉縣數字化種養循環示范區實現豐收,小麥種植面積4475畝,畝均產量850斤,總收入570萬元,提升了農田的質量,實現了農戶減投增收。
秦英林稱,該創新模式有以下優勢:一是充分利用養豬生產的沼液肥,實現資源化利用,大量減少化肥使用;二是農民有持續穩定收益,促進農民轉移就業;三是吸引大學生人才回歸農業,振興農業;四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鄉村振興探索上邁出重要一步。
發展循環經濟模式
養豬要發展,環保要先行。回顧牧原30年養豬發展史,在規模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把環保列入公司重要工作之一。
秦英林結合牧原環保經驗提出兩點建議:一是依托養殖場沼液支農管網優先布局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鼓勵養殖企業參與建設和運營高標準農田,打造高標準農田示范區。二是完善資源化的服務體系,整合土肥監測、農技專家服務、學校與科研單位的資源,打造資源化利用的服務平臺,為農牧結合的產業模式提供技術支撐,鼓勵科技興農。
牧原大力發展“養殖-沼肥-綠色農業”為一體的循環經濟模式。現有環保農藝師270名,6000余名環保運營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測土配方,已累計打通小麥、玉米、紅薯、蓮藕等37種農作物的資源化利用路徑,通過糞肥綜合利用與農藝師科學種植服務,助力種植戶打造蘋果、柑橘、葡萄等優質示范園,有效推動各地特色產業的發展。
秦英林說,環保問題是中國養殖業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綠色發展也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牧原將繼續不斷努力,助力中國從養豬大國向養豬強國邁進。
秦英林表示,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元點發力,底層突破,建議進一步支持創新型企業做大做強。目前中國養豬水平與養豬發達國家仍有差距,需要國家鼓勵、支持創新型企業創新突破。同時,應鼓勵科研機構和高校,以生豬產業、企業需求為導向,設置研發課題,培養專業人才。鼓勵企業作為出題人、評價人,使研發課題與產業需求更加緊密貼合,更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