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融資結構助力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促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明確了資本市場未來要繼續優化融資結構,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融資結構的優化離不開多元化的股權融資及高質量的債券市場。通過股票市場、私募股權、債券等融資方式,為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能夠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幫助企業擴大業務規模、加強創新發展,提升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
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是優化融資結構的關鍵一環。形成適應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差異化融資需求的市場體系,能滿足企業日益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增強直接融資包容性,提高整體經濟的融資效率,引導更多資源用于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
加快發展私募股權基金是優化融資結構的重要一步。暢通募、投、管、退等各環節,鼓勵私募股權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能夠拓寬資金來源,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
截至今年9月末,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約2.2萬家,管理基金數量15.3萬只,管理基金規模20.81萬億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私募股權基金累計投資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股權、新三板企業股權和再融資項目數量近20萬個,為實體經濟形成股權資本金超過11.6萬億元。
高質量發展債券市場是優化融資結構的重要抓手。作為籌措中長期資金的重要場所,債券市場對推動形成全方位、寬領域、有競爭力的直接融資體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雙創債、碳中和債券、鄉村振興債券等新品種債券不斷涌現,不僅增強了資本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還提升了市場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能力。
今年以來,我國加速推進建設高質量債券市場。4月,中國證監會核發首批企業債券注冊批文,募集資金合計542億元;6月,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債券注冊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債市統一監管更進一步;10月,14單企業債券項目獲受理,標志著轉常規后企業債券受理審核等工作進入常態化運轉階段。
下階段,如何繼續優化融資結構?業內專家認為,一方面,“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的關鍵是要打通各個市場間的通道,做到“進退有度、流水不腐”。在發展標準化市場的同時,持續建設四板市場“專精特新”專板,促進私募行業規范健康發展,探索新型股權融資模式,加強監管與風險防范。
另一方面,要使債券市場真正成為優化融資結構、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渠道,需要建立健全債市制度體系,確保市場公平、公正、透明;深化信用體系建設,促進信用評級機構的獨立與客觀;進一步加強債市的開放水平,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資者參與;加強風險監測和管理,確保債券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中國證監會表示,將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支持上交所、深交所建設世界一流交易所,高質量建設北交所,引導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有力有序化解債券違約、私募基金等重點領域風險,防范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導,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在市場人士看來,“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和“促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是優化融資結構的必然選擇。可以預期,隨著股權融資方式更加多元、債券市場發展壯大,資本市場能更好發揮樞紐功能,進一步暢通融資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