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科技:海上“風光”無限好
南通之東、黃海深處、碧波之上,一排排風力發電機組的葉片迎風旋轉,源源不斷地將大自然的饋贈轉化為清潔電力。完成這一使命的關鍵一環,正是敷設在海底的一根根海纜。
作為海上風電項目并網的前提,“下海越洋”的海纜是中天科技的重要業務板塊。中天科技開發的“大長度、大水深、大容量、高電壓、低成本”系列海纜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中天科技也逐步發展成為國內品種最全、規模最大的海纜專業制造商之一。
1992年起步于光纖通信業務,三十載時光刻刀,不僅雕琢出中天科技作為光纖通信領域全球領軍企業的英姿,也一筆一畫地勾勒出了中天科技在海洋通信、新能源等產業的發展脈絡。
逐“光”追“風”
還未走進中天科技,遠觀廠區,一座高逾百米的細長塔樓便映入眼簾,引起了前來調研的中國證券報記者的注意。
經工作人員介紹,這座高塔運轉著三條立式全進口VCV交聯生產線,被稱為“光電纜之王”的海纜核心組件正在其中生產。
一走進車間,長且沉重的海纜堆放其間,令人震撼。這些“大家伙”雖看似笨重,含“科”量卻極高,正是中天科技30年來不斷向精益制造看齊的縮影。
海纜業務,為中天科技斬獲了許多“第一”的榮譽:第一個走出國門的海纜企業、第一家進入歐洲高端市場的海纜總包供應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海纜業務不僅承襲了中天科技的起家業務——光纖通信的高標準,更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壯大。
早在1999年,中天科技便極富前瞻性地布局海洋領域,成功研發生產出國內第一根商用海底光纜。
“海底光纜是光纖光纜的‘皇冠’產品。我們創造性地將1999年成功研發的光纖復合架空地線中的不銹鋼光纖單元應用于海底光纜。借助光纖保護的關鍵技術突破,這種海底光纜成為中天科技進入海底光纜行業的‘敲門磚’。此后,我們還陸續研發了海底電纜、海底光電復合纜等系列產品。”中天科技旗下公司中天海纜董事長薛建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隨著海上風電行業的發展,追“光”而生的中天科技將目光投向了“向海爭風”的風口。
“海上風電建設無疑會拉動海纜訂單量。特高壓柔性直流海纜技術的成熟也會催生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構建。”對于行業的發展前景,薛建林的觀點十分明確。
從行業層面觀測,全球正處在新能源逐步替代傳統能源的過渡期,多個沿海國家也在積極推動海上風電的發展。全球風能理事會發布的《2022全球海上風電報告》預計,2031年,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370GW,海上風電發展潛力巨大。
“在海上風電場逐漸向深遠海發展的趨勢下,物理距離的增加使高壓交流海底電纜所產生的電力損耗、電壓下降和經濟性等問題成為行業發展不得不面對的痛點。”在薛建林看來,與交流海纜相比,柔性直流海纜具有輸電距離長、損耗小、線路建設成本低等優點,是建設大容量、遠海風電場建設及洲際能源互聯的關鍵裝備。
在此背景下,柔性直流海纜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據介紹,中天科技應用于江蘇如東H6、H8、H10的±400kV直流輸電線路長度達108km,實現了我國海上風電直流電力傳輸電壓等級、傳輸長度的雙突破,為深遠海海上風電建設提供技術儲備。
在交流海纜領域,公司開發的國內首根三芯110kV、三芯220kV交流海纜在海上風電項目的成功應用,拉開了我國三芯高壓海纜應用的序幕。
今年以來,中天科技已陸續斬獲丹麥海上風電項目、德國波羅的海海上風電項目等。國信證券研報顯示,公司目前擁有江蘇、廣東和山東生產基地,海纜產能儲備達百億元,訂單份額居國內前列。
摘下“皇冠上的明珠”
海纜這個彰顯實力的高科技領域,歷來都是海外巨頭角逐的競技場,難覓中國企業身影。但是,經過持續攻堅克難,中天科技的海纜業務正逐步滲透至海外。
做先行者談何容易!對這一點,30年前向光纖通信領域轉型的中天科技,或許理解更為深刻。
“作為生產光纖、制造光纜最重要的基礎材料,光纖預制棒代表光通信技術的最高水平,被譽為光通信產業‘皇冠上的明珠’。”中天科技董事長薛濟萍告訴記者,雖然當時國內相關企業已具備光棒拉絲、光纖制纜的工藝,在龐大的國內市場中“過得還不錯”,但實則危機四伏。
“當時,光纜的核心原材料光纖預制棒主要從國外進口,而光纖預制棒的利潤在產業鏈中的占比近七成。”薛濟萍回憶道。
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環境不僅沒有擊垮中天科技,反而成為努力奮發的動力源,中天科技決定自主研發光纖預制棒技術。
引進、消化、再創新。經過多年摸索,在中天科技光纖預制棒項目帶頭人沈一春的引領下,公司創造性地采用全合成工藝路線。2011年5月,中天科技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纖預制棒試生產成功,一舉摘得這顆光通信產業“皇冠上的明珠”。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積極向產業鏈上游延伸,中天科技進一步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全合成光纖預制棒生產制造基地。
如今,在光通信領域,中天科技持續完善VAD和OVD兩大光纖預制棒制備工藝,通過技術創新與應用拓展,提升總體合格率,降低制備成本,構建行業競爭優勢。公司實施的彎曲不敏感高帶寬多模預制棒和光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
在解決光纖預制棒的生產難題后,隨著特殊通信應用場景的增多,中天科技開始布局新型特種光纖。中天科技曾創新性地推出超大尺寸全合成超低水峰光纖預制棒等諸多研發項目。經過多年差異化發展,“特種光纖光纜找中天”的說法在業內已廣為流傳。
中天蝶變
有意思的是,在中天科技的展廳內,記者看到,海纜產品等一個個代表中天科技技術實力的產品樣本一字排開,講述著中天科技過去數十載在產業上的不斷探索。在眾多展品中,一張舊照片卻顯得十分突兀:一座轟然倒地的煙囪在畫面里被定格。
這張舊照片把人們的思緒拉回到20世紀70年代末。因遭遇經營困境,南通下轄的如東縣河口鎮一家磚瓦廠——中天科技的前身黃海建材廠一度面臨倒閉危險。危難時刻,生產隊會計出身的薛濟萍臨危受命。
為“救活”廠子,細心的薛濟萍從產品層面入手。經過不斷調研后,他發現,客戶對磚頭棱角處易損壞這一點頗為在意。為了杜絕這一負面影響,薛濟萍決定放棄使用鐵夾這一傳統搬運方式,帶頭戴上手套徒手搬運,并將“做一塊好磚”的理念延伸至生產工藝環節。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幾年后,隨著磚塊質量的躍升,廠子也扭虧為盈。
雖然步入正軌,但低技術含量始終是撕不掉的標簽。感受到危機的薛濟萍在探索企業前進方向時,恰逢我國光纜通信產業大力開拓發展期。經過多方求證調研,薛濟萍毅然將轉型方向定為通信光纜行業。
從光纜起步,中天科技正式進入信息通信領域的時間點是1992年。通過精準判斷加上有針對性的努力,1995年,中天科技成功研發第一根用于長江水域的水線光纜;1997年,960芯光纖帶光纜通過國家鑒定;1998年,1000米及以下跨距全介質自承式光纜首家通過國家鑒定……
初踏新領域的成功更加堅定了中天科技向高端邁進的信念。1998年9月,薛濟萍決定對磚瓦廠的那座大煙囪實施定向爆破,這也成為中天科技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標志性事件——中天科技正式從磚瓦廠向光纜廠轉型升級。
薛濟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發展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中天科技30年來經歷了一次次驚濤駭浪,可正是骨子里對實業的那份信念,讓企業總能在逆境中展現韌性,在危機中實現成長,在發展中積累經驗。
數十年過去了,這幅舊照片,依舊提醒著中天人對精益制造的追求。如今,中天科技已邁入“而立之年”,對是否還會有第二根倒地的“煙囪”,我們不得而知。可以預見的是,繼“追光而生”“向海爭風”后,中天科技的實業之路有望在一根根線纜的編織下通洋越海、無遠弗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