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完善資本市場稅收制度 健全有利于中長期資金入市政策
財政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4月23日在《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學習〈習近平關于金融工作論述摘編〉》的署名文章。文章表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強化財政與金融政策的協調配合。要支持建設安全、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完善資本市場稅收制度,健全有利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
推動出臺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條例
文章認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在實施宏觀調控、推進金融治理、深化金融改革、維護金融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協同配合的財政金融政策是提升金融供給質量的強大動力。
宏觀取向上,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要與穩健的貨幣政策協調,打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的“組合拳”,在擴投資、促消費、穩出口等方面形成合力。
中觀機制上,要加強財政與貨幣政策、金融改革的協調配合,完善基礎貨幣投放和貨幣供應調控機制,支持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研究擴大政府債券柜臺銷售品種和規模。完善境外主權債券發行長效機制。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暢通利率傳導機制,更好發揮國債收益率曲線定價基準作用,提升資金配置效率。健全權責一致、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微觀管理上,統籌運用政策性金融、貼息獎補、融資擔保等政策工具,支持和撬動更多資金精準服務經濟社會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文章提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國有金融資本管理。要繼續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加快推進國有金融資本集中統一管理,不斷夯實以管資本為主的管理制度體系。推動盡快出臺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條例。
協同優化募投管退的制度環境
文章表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建立健全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我國正處于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歷史時期,需要融資體系結構跟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要支持建設安全、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壓實第三方中介機構專業把關責任,依法打擊會計造假。完善資本市場稅收制度,健全有利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著力優化直接和間接融資、股權和債權融資比例關系,協同優化募投管退的制度環境,更好發揮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
在建立健全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方面,文章提出,要推動完善機構定位、回歸本源、專注主業,推進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促進中小金融機構減量提質,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聚焦服務國家戰略,主要做商業性金融機構干不了、干不好的業務,落實分類分賬改革,完善資產負債規模管理機制。大力支持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