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工銀理財作為黨領導下的國有金融企業,必須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認真貫徹落實中國工商銀行黨委的工作部署,聚焦主業、做精專業,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理財力量。
必須服務好新質生產力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高度,總結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經驗,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理論,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每一次生產力的跨越式進步,都源于科技創新在產業層面的應用,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從萌芽、培育、突破,再到市場化、產業化的成熟轉化,并非朝夕之功。科技金融作為鏈接科技與產業的關鍵樞紐,能夠在資金融通、風險管理、價格發現、信息傳遞、政策傳導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暢通“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引導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傾斜,從而推動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和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加速科技創新向新質生產力的轉化。
對此,金融機構要結合自身優勢特色,加快構建專業化、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生態,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拓展更多科技創新相關的新資產、新產品、新客群,將更多金融資源投向科技創新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高質量金融支持。
近年來,工銀理財圍繞新質生產力的金融支持展開深入研究,充分發揮資本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紐帶作用,加強在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的投融資力度,積極服務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截至2024年5月末,工銀理財持倉科技金融債券類資產超過550億元、占比13.5%;權益投資中的科技金融類資產占比超過47%,較2023年底增長30個百分點。
必須積極促進社會共同富裕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共同富裕,落腳點是富裕,核心在于經濟增長。黨中央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關鍵點是共同,實際是財富分配,在合理的收入結構下共享發展成果;著力點是提低擴中,重點是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逐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社會分配結構。
對于銀行理財公司來說,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在普惠性、有效性、可及性等方面的優勢,增加人民群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財產性收入,積極促進共同富裕,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的應有之義。
在實踐中,銀行理財公司通過向客戶提供一攬子金融與非金融服務,對客戶的資產、負債和流動性等進行管理,本質上是通過資源配置的動態優化,將金融資源進行整合,實現金融資源供給與需求的匹配,是實現共同富裕“分好蛋糕”的重要途徑。現階段,我國居民風險偏好相對較低,傾向于追求財富穩健增值,因此以絕對收益、穩健低波為導向的理財產品與之高度適配。
同時,相較其他資管機構,銀行理財公司通過豐富多元的產品供給和服務體系,實現對更多客戶、更多場景的有效觸達。銀行理財公司還圍繞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新市民等共同富裕重點客群對于金融服務的個性化需要,持續通過發行專屬產品、降低申購起點等方式,有效提高理財服務的覆蓋率和可得性。
必須堅持盈利服從功能發揮原則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深刻把握金融工作規律,深化對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認識,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金融具有功能性和盈利性雙重屬性,不能單純以盈利性為目標,盈利要服從功能發揮。金融行業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堅持國家利益優先、人民利益至上,增強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多樣性、普惠性、可及性,切實履行好社會責任,實現金融與經濟、社會、環境共生共榮,讓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
回顧發展歷程,金融一開始就具備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性和賺取利潤持續經營的營利性,功能性第一,營利性第二。金融回歸初心、回歸本源,就是要旗幟鮮明地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的第一性,專注主業,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暢通實體經濟供求循環,更好滿足實體經濟多樣化金融需求,以金融高質量發展真正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
對此,銀行理財公司必須始終堅持黨中央對于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深刻領會黨中央戰略意圖。要提高政治站位,踐行正確業績觀、經營觀,著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在助力高質量發展中獲得合理回報,進一步增強金融服務的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提高可持續性。
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守好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根和魂。要持續優化ESG治理架構,加強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合規要求的投融資全流程管理,加強綠色投融資全產品創新,大力支持綠色產業重點領域發展。
必須統籌好發展和安全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金融是管理風險的行業,又具有杠桿效應和內在脆弱性,做好金融工作要始終繃緊防控風險這根弦,不能有絲毫松懈大意。金融機構要清醒認識和把握風險防控的新形勢新要求,牢固樹立整體發展安全觀,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全面落實監管要求,提升跨周期、前瞻性的風險研判能力,提升智能風控水平,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為高質量發展筑起更為堅固的風控合規防線。
對于銀行理財公司來說,發展和安全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必須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實現統籌兼顧、同步推進。要主動適應強監管嚴監管態勢,敬畏監管、尊重監管,全力配合監管,全面遵從監管,主動對接監管,切實把合規經營打造成核心競爭力。
要落實落深全面風險管理要求,完善智能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推動各類風險全面查、穿透管、系統治,打好風險防化治“組合拳”,確保資產質量穩定和風險總體可控。要加快智能化風控體系建設,提升全覆蓋、硬約束、治未病水平。要完善制度、強化執行,筑牢合規教育根基,倡導“好記管用”,推進構建精簡高效的制度體系,切實提高制度執行的自覺性、主動性。要加強第三道防線作用,拓展審計監督廣度和深度,強化重點領域風險監督,推動問題早發現早整改。要讓問責懲戒“長牙帶刺”,嚴格落實責任評議、責任認定、責任追究“三部曲”要求,切實增強員工違規代價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