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進化論——市長訪談錄|全國人大代表、濟南市市長于海田:抓緊項目建設“牛鼻子” 塑強競爭新優勢
“濟南市堅持將項目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和支撐,以大項目促進大投資、推動大發展、展現大作為。從2023年‘項目突破年’,到2024年‘項目深化年’,再到2025年‘項目提升年’,連續三年的工作主題既一以貫之,又有所側重、不斷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濟南市市長于海田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強調項目建設的引領支撐作用,令人印象深刻。
全國人大代表、濟南市市長于海田
在于海田看來,濟南市正在加快建設“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持續抓緊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既是穩定經濟增長的當務之急,也是增強發展后勁的長遠之策。
項目引領 推動高質量發展
中國證券報:濟南連續三年將項目建設作為年度工作主題,這樣做的初衷和考慮是什么?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年在推進項目建設方面有哪些新舉措?
于海田:當前,濟南市正在加快建設“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持續抓緊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既是穩定經濟增長的當務之急,也是增強發展后勁的長遠之策。市委將2023年確定為“項目突破年”,2024年確定為“項目深化年”,今年確定為“項目提升年”,就是堅持將項目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和支撐,以大項目促進大投資、推動大發展、展現大作為。
連續三年的工作主題既一以貫之,又有所側重、不斷發展。“項目突破年”突出目標引領,明確項目建設的十大領域,以項目建設帶動工作全面突破;“項目深化年”突出方法指導,通過謀劃、落地、建設、見效、服務五個環節“三看三深化”,建立完善項目建設的工作推進體系,提高各級黨員干部謀項目、抓項目的能力水平;“項目提升年”則更加突出質量成效,針對近年來發展形勢的新變化和項目建設中的問題短板,精準發力、對標提升,努力實現更有效益的投資、更可持續的發展。2023年和2024年,我市每年安排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2000余個,累計完成投資近8400億元。在持續抓項目擴投資的有力拉動下,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城市品質持續提升,民生保障不斷改善,省會高質量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動能更加強勁。
今年,我們將以“項目提升年”為總牽引,樹牢“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意識,全面推進“四抓四提升”,一切盯著項目看、一切圍著項目轉、一切扭住項目干,持續揚起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強勁勢頭,以項目建設的實際成效塑強競爭新優勢。
抓謀劃儲備,提升項目質量。突出強鏈補鏈,動態更新十大標志性產業鏈群圖譜,緊盯“四類500強”、央企省企、領軍企業等,堅持“老樹發新芽”和“無中生有”并重,精準謀劃實施一批補鏈延鏈強鏈項目,全年引進投資超50億元項目10個以上。突出結構優化,支持工業企業進一步加大技改、創新、擴產等項目投資,定期遴選一批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的產業發展、城市更新和特許經營項目,加大對新型研發、數字賦能、現代物流、現代商貿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項目謀劃力度,著力提高工業投資、民間投資、現代服務業投資占比。
抓過程管理,提升推進效率。強化辦件前置輔導,組織開展“聯合預評審會”,幫助企業細化完善項目材料,讓企業少走彎路,加快辦件提交。簡化并聯審批事項,進一步整合壓減立項、設計、施工、驗收等環節審批事項,全面推行“多審合一、多驗合一、多測合一”,縮短審批時限。抓好企業訴求受理,深入推進企業訴求“2110”工作機制,提升“泉惠企”平臺企業訴求搜集反饋功能,形成快速反應、接訴即辦、件件落實的閉環。
抓要素供給,提升保障水平。做好土地保障,擴大“帶規劃方案供地”項目范圍,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大力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更好保障項目用地需求。優化金融服務,發揮“6+N”政府引導基金集群、五大銀行AIC股權投資基金及各類市場化投資基金作用,加快推動耐心資本進入實體企業、服務項目建設。建強園區平臺,優化完善路網管網、水電氣熱等基礎設施,搭建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品中試等功能性平臺,切實發揮在項目建設中的主戰場、主陣地作用。
抓力量整合,提升服務能力。健全工作機制,調整優化發改、工信、交通等部門內設機構和所屬單位,進一步明晰工作分工、壓實工作責任。加強監測管理,打通各部門信息管理系統間信息壁壘,提升“項目全生命周期推進服務系統”數據調取分析能力,實時掌握信息,及時解決問題。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用好親清政商交往倡導清單,引導各級干部光明磊落同企業家打交道、交朋友,敢于為優秀企業“站臺助威”。
中國證券報:濟南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方面有哪些重點舉措?在推動產業創新過程中,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于海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
近年來,濟南堅定不移樹立“產業第一、制造當家,工業立市、工業強市”的鮮明導向,以“五個聚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為強省會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
聚力推進制造業優化升級。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鼓勵支持企業參與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項目,累計培育省級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平臺338家、實施山東省技術創新項目6412個。堅持以結構優化促進能級提升,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每年實施億元以上重點技術改造項目300個以上;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系統推進新技術、新裝備的自主創新,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四大主導產業規模超過1.6萬億元;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出臺《未來產業培育發展實施方案》,聚焦空天信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12個重點領域開展梯次攻堅,實施技術突破、主體培育、應用推廣、生態建設四大工程,積極創建未來產業先導區。
聚力促進數實深度融合。全力提升數字產業能級,大力發展軟件、集成電路、服務器、人工智能等產業,成立工業軟件研究院,形成碳化硅關鍵材料、芯片設計、晶圓制造等產業融合生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50億元。加速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建設培育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工賦百景”項目、晨星工廠“三類標桿”,加快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廣應用,持續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入選國家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持續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5G基站5.4萬余處,“星火·鏈網”超級節點(濟南)正式上線,算運存融合一體化的算力網絡體系加速構建,入選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和國家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
聚力推動優質企業攀登倍增。強化龍頭企業引領,動態優選優質企業進行跟蹤培育,在技術創新、人才引進等方面開展精準扶持,全市百億級企業達到15家,十億級企業達到90余家。壯大中小企業方陣,持續推進“個轉企”“企升規”,培育規上工業企業2800余家,專精特新、單項冠軍等優質企業總數突破8500家。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實施大中小企業“攜手行動”,每年開展供需對接活動30場以上,加速創新鏈、供應鏈、人才鏈協同融合,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生態。
聚力提升綠色發展能級。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十四五”以來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4.1%,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提高至19.5%。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打造“五能一網”的新能源裝備體系,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50萬輛。加速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進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及集成應用,累計培育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工業園區等300余家。
聚力推動產業鏈式集群規模化發展。堅持“點線面”協同發力。“點”上強企,研究制定個性化支持政策,推動要素供給實現全鏈條按需配置。“線”上固鏈,精準繪制產業鏈圖譜,充分發揮鏈主企業作用,創新開展融鏈固鏈行動,支持優質中小企業“卡位入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面”上育群,組建“6+N”引導基金群,聚焦產業細分領域開展精準招商,縱向拉長產業鏈條,橫向提升產業集聚度,著力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引領帶動全域發展。
數字賦能 打造智慧城市新典范
中國證券報:近年來,濟南市深入推進數字濟南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下一步還有哪些重點措施?
于海田:近年來,濟南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數字化建設的決策部署,堅持把數字濟南建設作為贏得未來的戰略舉措,明確“一年夯實基礎、兩年重點突破、三年全面提升、四年示范引領”的總目標,制定“1+4+N”框架體系,全方位一體化推動數字機關、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及重大專項體系建設,以數字賦能發展,用數字化變革引領全市各領域各方面改革創新,為強省會建設塑造數字優勢。
數字生態持續優化。建成數字濟南體驗館,數字生態指數居全國第8位,公共數據開放數林指數居副省級城市第2位,連續6年獲評“中國領軍智慧城市”。數字基建不斷夯實。全市算力總規模達4568PFlops,其中智算占比85%,政務云信創平臺性能位居全國前列。建成全市通用共享的“數據湖”,5G基站實現主城區連續覆蓋,為數字經濟發展筑牢根基。數字政府建設扎實推進。打造國內首個政務服務“云大廳”,“愛山東”濟南分廳上線便民利企服務超2300項,在數字政府清華論壇發布的《2024年網上政府創新發展報告》中,網上政府發展指數排名省會城市第2位,政務服務效率與質量明顯提升。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去年入選省級“工賦百景”數字化轉型揭榜掛帥試點項目15個,“晨星工廠”達209家,軟件業務收入達5856億元,恒元光電12英寸光學級鈮酸鋰晶體、山東天岳12英寸碳化硅襯底實現全球首發,集成電路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數字社會成效顯著。打造一批交通信號綠波帶、動態感應路口,交通擁堵指數下降3.6%,通行速度提升5%,“互聯網+醫療健康”實現50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入選向平臺企業開放信用監管數據試點城市,成為全國8個試點城市之一,數字賦能讓市民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2025年,濟南已進入數字濟南建設“三年全面提升”階段,我們將進一步深化數字賦能,全面提升數字濟南建設質效,努力爭創國家全域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為濟南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支撐。一是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浪潮海若智算中心、中移齊魯創新院等建設,完善市一體化大數據平臺功能,加快建設市數據要素流通服務中心,力爭全市智能算力規模突破5000P,聚力打造省級數據中心核心區、黃河流域信息通信樞紐中心城市。二是提升數字政府服務效能。深化機關內部“一次辦成”,全力推進機關事項多跨協同聯辦。加快建設城市管理感知監測平臺,實現實時動態監測、智慧調度管理。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持續推進“無證明城市”建設,打造一批便民惠企應用場景,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便捷、更高效。三是激發數字經濟發展活力。全力推進高端軟件“鑄魂”、集成電路“強芯”、先進計算“固鏈”、工業互聯網“賦能”、人工智能“賦智”、新興產業“躍升”六大工程,不斷提升數字產業發展能級。深入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實現國企100%啟動轉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轉盡轉,培育一批省級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工賦百景”項目、“晨星工廠”。推進算谷浪潮科技園、算谷產業園等建設發展,打造數實融合發展高地。四是提高數字社會建設水平。完善市數字社會工作平臺,推動與城市運行、綜合治理、應急安全等平臺連通銜接。完善城市安全運行監測預警指揮平臺,實現安全風險監測常態化、預警智能化、處置一體化。推動國家數字鄉村區域綜合型試點建設,提升社區治理智能化水平,創建數字和美鄉村200個,打造智慧社區100個以上。
中國證券報:濟南作為全國首個獲批的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經過三年的建設,成效如何?未來濟南如何進一步發揮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推動科創企業快速發展?
于海田:近年來,濟南市搶抓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機遇,聚焦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建立“六專四價”工作體系,即:專營機構支撐、專屬產品支持、專項政策引導、專家團隊服務、專門板塊培育、專業載體聚焦,人才團隊可作價、信用數據可定價、知識產權可估價、科創企業可評價,致力推動“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目前各項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科創金融業務創新成果豐碩。率先制定科技金融機構評價標準,并發布《科創金融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地方標準,建設全國首個區域性股權市場“齊魯科創板”專板,發行全國首單數字人民幣科創公司債券,知識產權運營基金等多項全省首單項目順利落地。其中,“科研貸為科研項目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支持”和“設立風險資金補償池,完善科技企業信貸風險分擔機制”兩項工作被中國人民銀行評為“科創金融改革優秀實踐案例”,為全國科創金融改革提供了濟南經驗。
科創企業融資效能持續增強。推出百余款科創企業專項金融產品,為企業提供融資支持227.7億元;建成全市統一融資服務平臺——“泉融通”平臺,累計撮合貸款突破300億元,有效緩解了科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濟南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獲批三年來,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分別增長58%、57%和3.4倍,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翻了近一番,科創企業貸款余額增長91%,科創企業獲貸率提高到42%。
金融業發展實力穩步提升。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有力促進了全市金融業加快發展。截至2024年末,全市金融業增加值完成1097.5億元,社會融資規模余額49132.6億元,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30032.9億元、31596億元,保費收入達812億元,各項指標增速均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發揮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不斷優化“六專四價”工作體系,探索形成一批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和服務實體經濟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路徑,為濟南的科技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是完善科創金融體制機制。啟動《濟南市科技金融促進條例》起草工作,實現濟南科創金融改革發展從制度探索、標準建設到立法促進的跨越。開展科創金融改革重大項目提升行動,圍繞“知識產權估價”“人才團隊作價”等重點領域,打造更多高質量的科創金融改革項目,為科創金融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二是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質效。持續推動駐濟金融機構設立更多科技金融及特色機構,按年度對其科創業務開展情況進行評估、獎勵。完善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產品體系,重點聚焦銀企“遠期共贏”陪伴成長計劃、“貸款+外部直投”、科技人才貸、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著重提升科技貸款服務的適配性和覆蓋面,確保金融服務精準對接科創企業需求。
三是拓寬科創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推動五大銀行AIC股權投資基金加強對全市科創企業的股權投資,圍繞“四大主導產業”和十大標志性產業鏈群深化股債聯動,全鏈條、全生命周期服務科技創新。推動符合條件的科創企業利用科技創新債、科創票據等各類工具多渠道融資,為科創企業發展提供多元化資金支持。
人才強市 聚力建設人才高地
中國證券報:人才是城市發展和產業創新的關鍵。濟南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有哪些好的經驗做法?下一步將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
于海田:近年來,濟南市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會戰略,深入踐行“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理念,聚力打造“天下泉城 人來無憂”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287.5萬人,連續3年獲評“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入選2024年全國人才友好型城市、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最佳人才發展生態城市,人才改革實踐做法獲評“中國改革2024年度市域案例30佳”。
成立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健全協調議事、述職評議、聯系專家等工作機制,連續4年實施市區兩級黨委書記人才項目,靶向解決制約人才發展的難點問題。系統集成、動態優化人才政策“雙30條”,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數字經濟人才等專項人才政策,探索出臺新就業形態、哲社文體、網絡安全等細分領域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辦法,讓人才更加便捷高效享受政策紅利。建立“一節一賽、一會一禮、一校一行+海右人才傳播矩陣”的“6+1”招才引智工作體系。以立法形式設立“海右人才日”,連續七年舉辦新動能創新創業大賽,引進院士團隊32個,落地人才項目598個。舉辦山東大學首屆全球校友大會,推動50余個校友經濟項目簽約。組建“海右人才”政策服務團、基金服務團、法律服務團、知識產權服務團,建設以齊魯科技金融大廈為核心的“1+N”雙創孵化矩陣,設立首期規模3億元的海右人才基金,“人才貸”累計備案金額9.77億元,“人才險”承保額超25億元,全力為人才創新創業賦能助力。
下一步,我們將以創建國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臺為總抓手,持續壯大戰略人才隊伍、提升平臺載體能級、優化人才發展生態,讓濟南成為天下英才近悅遠來之地、逐夢圓夢之城。一是以更大力度引才。深化“海右計劃”產業領軍人才工程,精心辦好標志性人才活動,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先進制造等重點領域,持續加大頂尖人才、產業人才、青年人才引育力度。二是以更實政策助才。動態優化升級人才政策“雙30條”,聚焦重點細分產業完善專項人才支持舉措,以完備高效的政策支持,助力人才創新創業。三是以更強平臺聚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高標準打造“齊魯科創大走廊”,發揮中科院濟南科創城、超算中心等高能級載體科研攻關和引才聚才作用,形成聚人才、出成果、促創新、興產業的良性循環。四是以更優生態留才。持續優化“天下泉城 人來無憂”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統籌落實高層次人才教育、醫療、出行、安居等全方位服務保障,營造重才愛才良好氛圍,讓更多人才選擇濟南、留在濟南,安心生活、潛心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