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發向未來丨保持埋頭苦干的定力
一年春作首,實干譜新篇。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今年全國兩會標注下新的時代方位——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要打頭陣。而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
3月12日,在嘉興市實驗小學科技城校區內,老師在指導學生完成“AI賦能生活”項目化學習。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魏世忠委員,來自科研一線,同時也是一位大學校長。他始終關注著創新領域和人才培養。
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也是人民生命健康的有力保障。
2025年2月24日,在武漢格藍若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團隊成員調試人形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杜子璇 攝
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張俊杰代表,是一名心血管病醫療專家,同時也是一名轉化醫學領域的科技工作者。通過自主攻關,他研發出治療肺高壓器械,帶領團隊每年在全國開展300多臺微創心臟瓣膜手術,用新技術為患者重建“心門”。
今年,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岷江村黨委書記陶勛花代表把一只只哪吒毛線玩偶裝進了行李箱,帶到北京參會。她告訴記者,“這是村里姐妹們純手工制作的,傳遞了鄉村振興的希望與活力。”
近年來,岷江村針對居家婦女就業問題,創新“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建設居家靈活就業實訓基地,發動居家婦女打造手工編織項目。細密的針腳里藏著致富的密碼。
王鐵映是一名基層移民管理警察。在工作中,他創新工作方式,協調合辦“小鐵夜校”,邀請農業專家、種植大戶傳授種植農技知識,促進鄉村經濟作物種植;推動建設村部紅色影院、綠色休閑書吧等文娛場所,促進村民精神文化水平提升;建立“麻線幫幫團”公益組織,聯合駐村工作隊,向群眾提供公益志愿服務……從警10余年的王鐵映很關注全國兩會。他告訴記者,學習了全國兩會精神后,他的干勁更足了。
圖為王鐵映組建的“麻線幫幫團”開展助農服務。(受訪者供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要“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王鐵映表示,這與建設和美鄉村的目標高度契合。
在3月5日的“部長通道”上,交通運輸部部長劉偉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用一組組數據和案例,展現我國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有力步伐。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后,車輛行駛在黃茅海大橋上(2024年12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2024年11月8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三溪鎮,“四好農村路”與錯落有致的民居、青山、晨霧等相映成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曹力 攝
這讓趙建平聽了很振奮。“更加堅定了我們加快交通強國建設試點95128‘一張網’互聯互通的信心和決心。”他說。
圖為乘客使用95128出租汽車約車平臺進行網絡約車。(受訪者供圖)
95128出租汽車約車平臺,是交通運輸部推廣應用的全國統一出租汽車約車平臺,是促進出租汽車行業轉型升級,實現新老業態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山西省是全國率先實現省轄市95128“一張網”的省份,交通運輸部把山西省作為95128試點省份向全國推廣。
再出發,開新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振奮精神、滿懷信心、鼓足干勁,匯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統籌:吳煒玲
編導:楊慕茜
配音:王帥龍
綜合新華社記者報道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