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不改向好趨勢 “工程師紅利”將接替“人口紅利”
在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病魔的同時,實體經濟會受到哪些影響,成為公眾關心的焦點,《證券日報》記者近日采訪了多位業內專家學者,他們對中國經濟平穩發展的前景依然看好,認為新供給將借此獲得更快的發展動力。
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表示,消費毫無疑問是今年一季度受到沖擊最大的一個領域。他說:“2003年的非典時期,經濟發展受阻后快速上升,是賴于當時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此次沖擊的恢復時間要稍長。以電影為例,整個大年初一全國僅181萬元票房,為去年同期的千分之一,要把人們拉回消費場景尚需時日。”
除了消費領域,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包括物流、建筑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都會在一季度受到一定影響,包括一些工廠企業,一方面企業訂單市場受到損失,另一方面企業復工較晚,會在用工和恢復生產方面需要時間。董登新也表示,這種影響大概率會局限在一季度,除了中國有較為熟練的應對疫情手段和經驗,中國經濟整體穩中趨好的格局并未改變。
“可以說這次疫情把中國經濟運行的節奏打亂了,特殊時期經濟活動的強度大大降低,之后需要一個恢復的過程,這是經濟活動自身的規律。”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認為,由于企業推遲開工或是春節期間高投入生產緊急物資,會導致很多中小民營企業面臨經營困難,甚至出現倒閉,很多政策出臺也是為了讓這些企業盡快恢復起來。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認為,接下來中國經濟的重心將會向公共服務、醫療等方向傾斜,增長的質量保障是創新、科研等領域,傳統產業和傳統產能替代速度會加快。“我十分看好新供給的價值,它包括技術和產品的發明創新,對傳統行業的互聯網改造,以及新的技術亮點不斷的涌現,這對于中國經濟的提升和質量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可持續發展經濟理念在今年將會有很大的推動。”邵宇說。
“未來中國穩步增長動力源主要有兩個,一是消費升級,2019年的城鎮化率剛剛突破60%,未來的十年內還有城鎮化發展的較大空間,未來城鎮化的一個落腳點是都市圈化;第二是技術升級,人口紅利被工程師紅利取代,未來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有充分的工程師紅利。”顧強認為,傳統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大約在70%左右,因此數字化、智能化和與服務融合化的潛力十分巨大,也為新興產業提供了巨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