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報頭版評論:貨幣調控“修渠引流”助力經濟穩增長
隨著經濟呈現穩定向好態勢,貨幣調控走向備受市場關注。預計下半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趨靈活,在“量”“價”適度基礎上,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做好定向支持和前瞻應對,為實體經濟健康運行夯實基礎。
首先,穩健的貨幣政策需要保持“量”“價”適度。一方面,調控要維持一定的力度,保證實體經濟復蘇和發展的總體需求,同時持續推進企業復工復產達產;另一方面,調控要避免用力過猛,以更好匹配實體經濟發展。
當前,經濟整體向好,考慮到貨幣調控實施見效存在一定時滯,不妨讓之前打出的“子彈”再飛一會,不必急于啟動更多措施,進一步壓減套利空間、防范資源錯配等現象發生。為應對未來潛在的不確定性風險,要預留必要的政策空間。一段時間以來,監管部門反復強調要珍惜正常貨幣政策空間,此前為應對疫情出臺的一些特殊的、階段性的貨幣政策工具會根據形勢適時退出,避免留下“后遺癥”。面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以及嚴峻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留有充足的貨幣政策空間非常有必要,以應對經濟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困難。
其次,應繼續有效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精準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達性”。此前央行創設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與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持續增強服務中小微企業政策的針對性和含金量。可以預期的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不斷發揮引導作用,提升貨幣政策傳導效率。
再次,應不斷優化信貸結構,運用多種方式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愿。當前“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推進,也面臨不少挑戰,金融系統需要不斷加大對穩企業、保就業的金融支持。在信貸結構方面,提高商業銀行對制造業等領域貸款的重視程度。同時,在“兩新一重”等重點領域發力,將更多金融資源傾注于實體經濟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
此外,需前瞻性地防控風險,風險應對要走在市場曲線之前。今年以來,央行三次降準,新增再貸款再貼現額度1.8萬億元,向市場投放了合理充裕的流動性。監管部門應強化預判,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把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