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報評論:政銀企合力打響“金融戰疫”
當中國證券報記者參加本次由中國銀行業協會組織的調研時,心中最關切的就是,內外壓力之下,企業和金融機構如何應對、如何謀求發展?本次調研后,記者有四點突出的感受。
一是企業家精神猶在。從記者調研情況來看,企業目前都面臨著各種挑戰,但絕大多數企業家仍然信心滿滿,不斷尋求突破。冠峰食品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國峰親自上陣,不眠不休地為重要客戶調試設備。萬洋集團董事長蘇孝鋒是一名“80后”的“溫商”,他十幾歲就開始創業,目前仍然堅持每日高強度工作18個小時。企業家兢兢業業“打磨企業”,記者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
二是“去杠桿”恰逢其時。本次記者調研的紹興市上虞區和溫州市,幾年前都曾出現過金融風險事件,甚至波及當地知名企業。在今年較為復雜的局面下,截至目前,兩地銀行業資產質量整體保持穩定,其中溫州市上半年末不良率降到1%以內。多位當地銀行業人士表示,“去杠桿”政策功不可沒,通過主動去杠桿、主動縮表,風險得以提前釋放,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顯著提升,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贏得了戰略上的主動。
三是服務型政府和金融機構共同推動地區高質量發展。疫情暴發以來,浙江省各行各業爭分奪秒搶時間,這是記者在調研中的突出感受。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當地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多方合力。在疫情暴發之初,紹興市上虞區相關部門就火速組織當地金融機構和企業家座談,了解企業需求并迅速落實,幫助當地企業有序應對疫情影響。
四是科技賦能推動小微普惠業務的可持續發展。銀行“傍大戶”的背后是小微業務成本高、風險大。現在通過數據共享和信息技術,動動手指就能形成用戶畫像,完成風險評估。以信用貸為例,截至目前,通過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對接完成授信的1518億元中,25.8%的貸款以純信用方式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