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氣候變化可能讓許多國家的GDP“打折”
2021年入夏以來,極端天氣頻繁侵襲我們的星球。
7月,我國河南出現歷史罕見極端強降雨,鄭州1小時降水量達到200毫米;
距離中國幾千公里之外的歐洲,德國西部和比利時同樣遭受著暴雨和洪水侵襲;
此前的一個月,“千年難遇”極端熱浪席卷北美,原本涼爽的加拿大熱到快50°C;
而在南半球的巴西,正在遭遇91年來最嚴重的干旱;
……
多國發生極端天氣事件波及了人們的生活,還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未來,氣候變化或令全球經濟受損
應急管理部近期公布數據,我國7月自然災害主要呈現出北方降雨量明顯偏多、臺風“煙花”影響范圍廣、西北和華南局地出現階段性干旱等特點,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488.4億元(其中,河南省洪澇災害損失正在核查評估中),與近五年同期均值相比上升了21%。
瑞士再保險研究所發布的報告《氣候變化經濟學:不采取行動不是一種選擇》研究顯示,到2050年,由于氣候變化,全球經濟可能會損失GDP的10%。
該研究還警告,如果不采取行動并導致氣溫上升3.2°C,到本世紀中葉,這一數字可能會顯著上升至GDP的18%。
其中亞洲經濟體會受到最嚴重的打擊,“情況好”會受到5.5%的打擊,嚴重則會遭受多則26.5%的打擊。而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GDP將損失10%左右。
當前,農業已深受其害
從產業來看,不少專家認為,極端天氣對農業的影響最為直接和強烈。
比如,在目前世界上糖、咖啡、大豆、橙子的最大供應國巴西,嚴峻的干旱形勢使得市場擔心相關供應,這推高了上述商品的期貨價格,并對全球產業鏈造成了價格沖擊。
據媒體報道,巴西主要糧食價格從去年開始持續上漲,一年內大米漲幅高達70%,玉米漲幅高達87%,其中5月玉米價格更是創下200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尼日利亞的食品價格也已達到15年來最高水平。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平均為127.1點,已經攀升至近10年來的最高水平。
除此之外,極端天氣還直接和間接干擾到動物活動。例如,水溫升高可能會導致許多魚類和貝類物種的棲息地發生變化,最終導致漁業受損。
8月9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稱,人類活動正在以前所未有,甚至不可逆轉的方式改變地球氣候。
這份長達3500頁的報告,是多國科學家近10年的研究成果。報告警告說,未來十多年,全球所有地區都會經歷更多的極端天氣,包括嚴重的熱浪、旱災、強降雨和水災。
舉措,需全球共同行動
在業內人士看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極端天氣災難會越來越多,而人類將不得不面臨著這場災難最終承受者的命運。實際上,學會與極端天氣相處,是比遏制全球氣候變化更迫在眉睫的課題。
碳中和被認為是人類對抗全球變暖的對策之一,也就是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中國當然沒有缺席。“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國提出的“雙碳”目標彰顯了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決心,“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也被列為“十四五”開局之年的重點任務之一。
對普通人來說,全球氣候的話題有些“大”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有所作為,大家可以從日常的點點滴滴開始作出改變,從而減輕整個環境的負擔。減少汽車出行、重新接受公共交通、商品簡易包裝、辦公雙面打印、更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等“小事”,點滴積累,實關大局。
畢竟,減碳的“最后一公里”要靠每一個人降低碳足跡來實現,注重個人的每一個小步,人類才能有一大步。(【財經翻譯官】閆雨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