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 王夢汐
數字經濟時代已然來臨,數據要素對價值創造和生產力發展產生了深入且廣泛的影響。金融業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也加快了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在《數字金融》一書中,金天等作者以全局視角,研究了金融業在數字化進程中的發展現狀、全球格局、業界時間和前沿探索,尤以數據和案例作為支撐引人深省。
新基建差異化布局
新基建本著“整體謀劃,差異布局”的核心原則,其規劃和落地正在全國如火如荼開展。各地布局各有側重,主要分為產業先發優勢型、基建競爭力型、投資引導型、地理優勢型、產業轉移型、城市群戰略型、工業集聚型、資源稟賦型共八種模式。通過靈活組合模式,各地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新基建戰略。此外,科技企業在優勢競爭策略的基礎上配合投資布局策略、產業聯動策略、產業升級策略及科技園擴張策略搭建了產業生態圈,以點帶面,形成規模效應,為地方數字經濟發展貢獻了力量。
中國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尚處于起步階段,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賦能全行業,有效提升了數字經濟服務實體產業和智慧生活的水平,并在助力國家治理體系、生產現代化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對于金融行業,新科技加速了傳統金融場景重塑,釋放了消費新動能,進一步提高了金融精準扶持中小企業的能力。金融科技具有數字化、跨界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等多重屬性,這些特點讓金融科技具有開源、共享和創新等優勢,但同時也帶來了競爭、監管和共性發展等難題。未來,要進一步平衡、擁抱金融科技發展與防范金融風險的關系,不僅需要相關市場主體嚴守合規路線,也需要政府和監管部門探索新型監管工具。
數字金融百花齊放
金融科技已在全球范圍展開廣泛的試點和應用。本書分別列舉了歐洲、拉美和阿聯酋的案例,詳細分析了各國金融科技領軍企業發展特點、競爭優勢等,對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具有借鑒和警醒作用。歐洲金融科技的發展基礎較好,以銀行為主體,將數字化的渠道、產品、服務、客群管理等嵌入了銀行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拉美的金融服務市場呈現寡頭壟斷的局面,同時新興金融科技公司異軍突起,成為了推動普惠金融深化發展的領軍者,作為拳頭業務,虛擬信用卡也實現了本土市場的快速發展。阿聯酋為了擺脫對石油產業的過度依賴,將新興技術作為發展利器,不斷拓寬數字經濟領域的邊界。
憑借業界豐富的實踐和研究經驗,本書對金融各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與價值進行了詳實解答。比如在智能獲客領域,憑借潛力和爆發力,下沉市場已成為新一輪金融機構競爭的戰略重點。開放平臺則有助于打破數據孤島,破解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用戶服務需求與機構獲客需求不匹配的痛點。此外,物聯網營銷也為以客戶為核心的生產模式變革創造了增量價值。
在傳統金融產業中,銀行、資管、保險等的數字化滲透率與日俱增,在向無處不數據、無物不數據的方向飛速前行。憑借對AI技術的應用,數字金融機構能夠為客戶繪制畫像,既精準捕捉需求,提高客戶滿意度,也可以摸索規律,反向指導業務變革。區塊鏈技術以其智能合約和追蹤溯源的特性,能夠幫助金融機構精準扶貧,監控貨幣流動軌跡,為普惠金融和反洗錢反欺詐貢獻力量。
前沿探索與風險預判
本書在最后一章以前沿探索為主題,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想和憧憬。
作為數字經濟不可或缺的交易媒介,我國有望在數字貨幣的加持下更快實現數字經濟的全面普及。作為替代現金的一種貨幣工具,用戶可將數字貨幣賬戶綁定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理財、儲蓄、支付等行為,且數字貨幣具備法償性,使得任何商家無法拒絕接受。在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挑戰下,數字貨幣對現金的逐步取締,無疑能夠減少近距離接觸,實現更為安全的距離支付。其分布式賬簿的底層技術,也使數字貨幣能夠記錄每一筆交易,并允許定時生效,保證了貨幣在流動過程中的透明和安全。也成為眾望所期的一項金融變革。因為數字貨幣更易跨境使用,且降本增效,全鏈路監測確保無非法轉移資產的行為發生。
監管沙盒、監管科技以及去中心化金融等仍處于發展早期的技術變革,也將在數字化行進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逐步滲透和應用,技術中性原則也得到了更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視,技術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風險往往出現在應用與金融業務的過程之中,因此,實時可控、預期管理就顯得格外重要,未來數字監管和數字金融也將共榮共生,成為支撐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健康發展的基礎。
本書總結了豐富的實踐和研究經驗,對金融業者提供了指導性的幫助,引導金融業數字化改革走向正確方向,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