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萬億資本的進擊!大數據看中國資本市場30年
前言
1990年的那個冬天,當上海證券交易所敲響第一聲鑼,一段3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就此掀開。
30年來,我們見證了整個中國資本市場的成長與變遷,也目睹了一家又一家上市企業的興衰沉浮。我們體驗過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欣喜,也面臨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恐慌。從審批制、核準制到注冊制,每一個十年都燙下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從京津冀、江浙滬到東三省,每一塊區域經濟版圖都經歷著各自的蛻變與起伏;民營上市企業占比不斷升高,印證我國市場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堅定步伐;制造業從量到質的轉型升級背后,彰顯著我國從制造大國到科技強國的時代抱負;而今天,隨著科創板開市一周年,注冊制改革成效初步顯現,我國資本市場即將翻開新篇章……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諸如新冠疫情、中美關系新局面、特大洪澇災害等不確定因素,考驗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韌性。不過,如果站在下一個30年后看今朝,當下的中國經濟又蘊含著怎樣的發展機遇呢?帶著這樣的疑問,2020年10月,企查查推出《激蕩三十年 乘風破浪時——中國資本市場30年大數據報告》,希望從大數據分析的角度,通過“成長與變遷”、“大與強”兩對關系,回溯中國資本市場30年來的櫛風沐雨。
成長與變遷
成長:激蕩30年,櫛風沐雨,迎來新機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資本市場已有所萌芽,出現了一些股份制試點企業和證券交易場所。1990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正式營業,全國性資本市場正式形成,這通常被認為是我國資本市場建立的起點,亦是本文寫作的起點。從那時到如今,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已有30年。
回顧這30年,首先,這是高速增長的30年,A股上市公司突破100家用了3年的時間,隨后突破1000家僅用了不到7年時間。其次,這是對外開放的30年,1992年B股市場建立,中國資本市場向外國投資者開放;2001年加入WTO,融入國際資本市場浪潮;2014年、2016年滬港通、深港通開通,對外開放的步伐有條不紊。然后,這是不斷成長的30年,從主板到中小企業板塊、創業板,再到科創板,每一個新板塊背后都承載了我國不同階段經濟轉型的需要。最后,這也是飽經考驗的30年,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以及當下我們正在經歷的并不樂觀的全球經濟形勢。
2020年,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發布《全球資本市場競爭力報告》,將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資本市場分為四個梯隊,評定我國資本市場位列第二梯隊頭部,綜合排名由2018年的第8位提升至第5位。我們想用三個增長數據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這個排名做注解。
①上市數量穩增長。談資本市場,離不開上市公司,二者是魚與水的關系。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20日,我國共有4066家上市公司。從30年來的發展軌跡來看,上市公司數量穩步上升,從1990年的“老八股”,到1996年首次突破500家,2000年總數突破千家,歷時十年。2004年至今,隨著保薦制的全面實施,上市公司總數于2010年突破2000家,歷時十年;于2016年突破3000家,歷時六年。上市公司數量的穩定增長,直接反映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日益繁榮,只有在保證量變的基礎上,才有機會談質變。2019年科創板開市,成為注冊制試點;2020年6月,創業板注冊制開始施行,標志著我國上市公司在量上將進一步放開,并且終于迎來談論質變的時機。
②總市值跌宕中見增長。相比于上市公司的總數量,上市公司總市值的變化則經歷了一些波折。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上市公司總市值于1997年首次突破1萬億,2007年的“大牛市”將總市值推高至32.74萬億,環比增長267%,歷史上首次突破10萬億大關。不過,隨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波及國內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總市值大幅縮水至12.14萬億,這也是我國資本市場30年以來總市值縮水最為嚴重的一次,直到2014年,上市公司總市值才恢復至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并于2015年另一場“大牛市”中站上53.2萬億的高位,在此后數年總市值基本保持在50萬億以上。今年受注冊制的影響,滬深二市的總市值躍上82.69萬億的高位。
③退市數量有序中見增長。企查查數據顯示,自1999年至今,我國A股退市公司共119家。總體來看,2004-2007年出現退市高峰,約有10余家,其余多數年份在1-3家左右。未來幾年或將出現另一個退市高峰,2019年退市公司達到10家,2020年退市公司目前已14家。但是,我國資本市場與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美股相比,“吐故納新”的能力仍有差距,據公開數據顯示,1980-2017年,納斯達克和紐交所的年均退市企業數量為565家,美股累計上市公司數量26505家,累計退市公司數量14163家。
-
2.變遷:民企壯大,區域經濟大變遷
縱觀中國資本市場30年的發展歷程,企查查從民營與國營上市企業的數量對比,京津冀、江浙滬、東三省等經濟區域的對比出發,觀察我國上市公司的歷史演變。
民營企業不斷壯大。我國資本市場曾長期服務于國企融資、改革、轉型的需求,先后助力97年國企股份制改革、05年股份分置改革及14年以來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覽中國資本市場30年的融資構成,企查查發現,2004年以前,國有企業融資占比均在50%以上,2006年之后,國有企業融資占比一路走低,從之前的50%降至10%左右。與此同時,民營經濟崛起,占比最高達80%左右。國企、民企的發展如同兩條此起彼伏、互相交織的曲線,一方面,國企的融資需求逐漸減少;另一方面隨著國家經濟增長進入到新舊動能轉換期,以民營企業為主的新興產業發展尋求巨大的資金支持。
區域經濟大變遷——長三角高速增長。在長三角區域,江浙滬三省的上市公司數量每年呈現較為平穩的增長趨勢,2010-2011年、2017年先后出現兩次大幅增長期,其中2017年達到最高值190家。
注釋1:2013年全年IPO暫停,全國都沒有新增上市公司,因此2013年各區域均出現低谷。
注釋2:增加值為負值,說明發生公司退市的情況。
區域經濟大變遷——珠三角、長三角增長曲線相近。由于珠三角擁有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因此也讓廣東毫無懸念地成為了上市企業最多的省份。企查查數據顯示,廣東省30年來的上市公司新增量分別在1993年(42家)、2010年(69家)與2017年(97家)經歷了三次增長高峰。
區域經濟大變遷——京津冀上市公司年增量波動最大。企查查數據顯示,京津冀地區出現了1997年(23家)、2010年(52家)兩個高峰。在2013年低谷期之后的6年,數據呈現出奇數年較高、偶數年較低的波動狀態。
區域經濟大變遷——中部六省“兩個駝峰”曲線。中部六省隨緊鄰東南沿海地區,但六個省份的上市公司總數(498家)尚不敵廣東一省(639家)。從30年變化趨勢來看,出現了“兩個駝峰”,第一個峰值在1996-2000年,第二個峰值在2010-2011年。從六省之間的比較分析來看,安徽、湖南、湖北上市公司數量接近,均為100多家,其次是河南、江西,山西上市公司數量最少。
區域經濟大變遷——西南地區平穩增長。相比于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西南地區的上市公司數量整體偏低,但隨著區域經濟模式的轉型升級,上市企業近年來也保持著較平穩的增長率。企查查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云貴川渝四省份經歷過兩次增長高峰,1993年、1997年分別增長14家、25家。2000-2009年這十年間,云貴川渝四省上市公司增加了48家,而2010-2019年增加了100家,兩個十年中環比增長了108%。
區域經濟大變遷——東三省緩慢“衰退”。回顧中國資本市場30年,東三省的“衰退”是難以回避的話題。企查查數據顯示,東三省上市公司曾在1993-1994年、1996-1997年出現過兩次增長高峰。彼時,東三省受益于傳統重工業的產業優勢,迎來一波又一波上市潮。但進入新世紀后,東三省年增量在2004-2006年期間連續出現三年的負增長,之后又在2009年、2018年出現兩次負值。1990-1999年這十年間,東三省上市企業共新增97家,但在2000-2019年這二十年間,上市企業僅新增60家。在中國經濟整體保持高增長率的大背景下,這樣的“反差”尤為引人深思。
廣東上市公司數量最多,北京上市公司總市值最大。從各省份的上市公司數量來看,上市企業多集中于東南沿海省份及首都北京。其中,廣東省以662家上市企業居于第一,高出第二名浙江(501家)一百多家。江蘇(471家)、北京(379家)、上海(333家)、山東(224家)、福建(145家)分列3-7位。另一方面,在上市企業的市值排行榜上,北京以15.30萬億的總市值反超廣東(14.78萬億)坐上頭把交椅,上海(7.24萬億)、浙江(6.35萬億)、江蘇(5.81萬億)分列3-5位。而在兩份榜單上,西藏、寧夏、青海均位列最后三名。
大與強
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完善的現代工業體系,儲備了大量上市后備軍
在今年上半年爆發的全球疫情中,我國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醫療物資援助,“小秀了一把”制造實力,又一次夯實“Made in China”的標簽。30年來我國在制造業付出過太多努力,讓數據帶我們一探究竟。
妥妥的工業大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總數和總市值在行業中排名第一。根據國標分類,我國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現代工業體系越完善,配套生產成本業就越小,此中益處在對內防疫抗災時體會最深,在對外貿易競爭時效果最明顯,中國已經具備工業大國的實力。從資本角度來看,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擁有2594家上市公司,42萬億元總市值,分別占總體的63.8%和54.6%,在各行業中一馬當先。
以2005年為分水嶺,實現兩個“飛躍”。企查查數據顯示,過去30年,我國制造業平均年新增企業注冊量26.3萬家,共約860萬家。以2005年為分水嶺,可劃分出兩個高速增長期,2005年以前,平均年新增企業注冊量16萬家左右;2005年之后,平均年新增企業注冊量約36萬家。令人欣喜的是,由于過去30年的積累,制造企業年新增注冊曲線越來越陡峭,象征了我國制造業蓬勃的生命力。
中國制造業不僅有總量,覆蓋領域亦很廣。在制造業31個細分領域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409家上市公司、7.96萬億元的總市值位列第一,大名鼎鼎的“芯片”行業就位于此。此外,有近一半制造業細分領域與“吃穿住行”密切相關,例如醫藥制造業總市值5.03萬億,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總市值4.55萬億,分別排名市值榜單的第二、三位。不管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制造業,還是事關“民族底氣”的制造業,我國兩手抓、都很硬。
中國制造業不僅覆蓋范圍廣,更在關鍵領域儲備了大量后備軍。聚焦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企查查數據顯示,1990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僅有1家上市公司、2111家公司,但是截至2020年10月,該行業已有409家上市公司、31萬家公司。也就是說,過去30年,平均每年新增上市公司12家,平均每年新增公司10127家!一個擁有31萬家企業作為后備軍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未來勢必能孵化出更多的上市公司,創造出千帆競發的壯觀。
2.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對標納斯達克,打響科技突圍戰
如果說我們對于中國是制造大國、制造強國的觀點能夠擲地有聲,那么我們對于中國是科技大國的說法多少有些不自信。中國市值排名靠前是哪些上市公司?數據顯示,市值TOP20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是制造業和銀行,科技含量并不高。如果將范圍縮小到市值TOP10,情況則更為嚴峻,市值前10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銀行,以及白酒。如今我國走在大國崛起的道路上,如同曾經的美國、日本一樣,毫不夸張的說,科技已成為我國打贏這場突圍賽,走向真正崛起的核心抓手。而資本市場將再次顯現它對于國家經濟轉型所能發揮的作用。
我國是進擊中的科技大國。1991年,國務院批準全國26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同年,國家科委發布《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辦法》,開啟了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認證之路。我國的這場科技突圍賽,早在30年前打響,這與我國資本市場的組建節點驚人的一致。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9000多家;根據科技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5萬家。
科創板的設置加速科技突圍賽。2018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設立科創板。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明確提出主要服務于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科創板的目標是成為中國科技發展、經濟創新升級的“孵化器”,而市場亦期待科創板能成為“中國版納斯達克”。
“中國芯”相關上市公司成科創板最火“網紅”。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科創板共有上市公司185家。從上市主題來看,電子核心產業、新興軟件和新型信息技術服務、生物醫學產業擁有最多數量的上市公司,分別是30家、24家和23家。值得一提的是,在30家電子核心企業中,與芯片制造相關的企業高達15家。2020年7月,中芯國際、寒武紀先后登陸科創板,前者(中芯國際)一躍成為科創板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后者(寒武紀)有“AI芯片第一股“之稱。
政策利好助力芯片行業迎來春天。2020年8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宣布符合條件的企業將免征企業所得稅10年。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勢必推動芯片行業迎來春天。企查查數據顯示,過去30年我國平均每年新增芯片相關企業1333家,截至2020年10月,共有芯片企業4.9萬家。從上世紀90年代,每年僅新增幾十家芯片企業,到近10年,增速越來越快,增加值越來越大,今年到目前新增注冊量1.2萬家。企查查大數據研究院預測,政策的助力將推動芯片行業本就十分陡峭的增長曲線將更加陡峭,該行業將展現出指數級增長的潛力。
結語
站在2020年時間點上,回望已經“而立之年”的中國資本市場,更深遠的來看,我們其實是以資本市場作為切入點,一窺中國經濟發展的龐大畫卷。
過往這30年,是中國經濟成長與變遷的30年。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在取得數量增長之后,開始謀求質量提升;國企逐漸讓位于民營企業,不斷激發中國這個巨大經濟體的活力;區域經濟發生巨大變遷,東三省經歷了緩慢“衰退”,長三角和珠三角成長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
過往這30年,是中國從制造大國、科技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科技強國的30年。我國擁有完善的現代工業體系,儲備了大量上市后備軍,已是妥妥的制造大國;然而距離科技強國仍有不小一段距離,科創板的設置加速了這場以科技為核心抓手的大國崛起突圍賽,資本市場一如既往地為中國經濟轉型服務。
毫無疑問,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亦毫無疑問,我們站在新的起點上雄心勃勃準備重新出發。企查查大數據研究院謹以此文獻給“三十而立”的中國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