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縱論金融賦能實體經濟 建言“金融向善”
中證網訊(記者 張佳琳)8月15日,“金融向善”主題研討會在杭州舉辦,現場發布了《金融顧問綜合服務案例100篇》及金融顧問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倡議書。與會專家表示,金融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更好地發揮金融的社會價值功能。金融機構要爭當資本向善的引領者,不斷豐富公益金融產品和服務工具,助力企業家在實踐中探索慈善模式。
賦能實體經濟
此次研討會上,正式發布了《金融顧問綜合服務案例100篇》。內容涵蓋金融顧問助力外貿企業“搶訂單”,創新“保險+期貨+融資”模式助力養殖戶;金融顧問精準服務科創企業,助力穩鏈固鏈強鏈;金融顧問深入鄉村振興,服務山區26縣行業集群,助力共同富裕等等。
《金融顧問綜合服務案例100篇》正式發布。(浙商銀行提供)
發展民營經濟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關鍵。會上還發布了金融顧問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倡議書。浙商總會金融服務委員會向成員單位和金融顧問發出倡議,緊扣民營企業需求痛點,從深化金融顧問制度、加強企業走訪紓困、創新民營企業科創金融服務、幫助民營企業建立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助力企業家實現“財富升維”等16個方面提出一系列金融舉措,呼吁全員通過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擴大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助力民營企業數字化改革等方式,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做大做強做優。
浙商銀行董事長陸建強發表演講。(浙商銀行提供)
浙商銀行董事長陸建強表示,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已經成為時代對金融工作的要求。金融要回歸初心,推進“金融向善”走向“善本金融”。據介紹,浙商銀行已初步構建“浙銀善標”,主要包括企業版和個人版兩個客戶維度的體系。企業版“浙銀善標”以大局擔當、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為正向評價維度,并制訂了二十多項負面清單;個人版“浙銀善標”以守善性、聞善道、呈善果為正向評價維度,并制訂了十多項負面清單。
浙商銀行表示,希望通過探索浙銀善標體系,建立差異化的激勵機制,把更多信貸資源傾斜到“善”的客戶、業務、產品和生態,形成“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強—金融資源傾斜力度大—企業經營發展加快”的良性循環,讓社會價值反哺企業的經營生態。
實現財富升維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金融向善”的“向善”不僅是一種道德主義,更重要的是要納入有效的金融市場,為它進行定價、進行賦權,為它進行更高層級的資源配置。要將資本向善從道德文化倡導向管理體系和金融認證體系方向轉變。
武漢大學原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江春表示,實現“善本金融”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協調統一,保證“善本金融”的長期可持續性,并控制金融風險發生,關鍵是要成功地識別并選擇那些有“善心”或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并著眼于對這些人加強金融支持。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認為,“善經濟”時代來臨,財富的內在邏輯轉型,即社會價值決定經濟價值。他認為,“善本金融”有四大新使命,分別是,拓展社會資本,建立起更為廣泛的良善社會紐帶;生產公共價值,促進文化與社會研究的新發展;投資社會企業,化解養老、兒童和殘疾人等基本社會問題;重塑商業文明,強化金融社會功能,重新定義以善為本的經濟體系。
在陸建強看來,“向善”并不僅僅是金融業的追求,應成為更多社會力量的共同追求。浙商銀行已成功落地首單慈善信托——“善行浙金·中投慈善信托”。陸建強表示,“從初步構想來看,我們將聯合專業機構,服務企業家設立自己的慈善信托,主要圍繞企業自身產業生態、企業家出生地和所在地三大場景,以‘慈善+金融’模式重點打造兩類慈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