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創新金融工具落地 銀行火速布局拿下首批客戶
互換便利(SFISF)、回購增持貸兩大金融創新工具落地以來,作為重要參與方的商業銀行也在火速行動,在“首單”“首批”的濃厚情結下,積極尋找業務機會。
目前,包括工行、農行、中行、郵儲銀行和浦發銀行在內的5家銀行已宣布,落地首批互換便利工具債券回購交易。
同時,除了四大國有銀行,招行、興業、平安、中信、浦發和光大銀行等股份行也紛紛落地股票回購增持貸款。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時,已有超40家上市公司披露,將使用貸款資金用于回購或增持,涉及的資金總額超143億元。
5家銀行已落地SFISF債券回購
SFISF是央行近日推出以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這項互換便利可支持證券、基金、保險公司等非銀金融機構以債券、股票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滬深300成份股等為抵押,從央行換入國債、央票,增強自身融資和股票投資能力。
近日,央行公告宣布互換便利首次操作落地,涉及操作金額500億元。隨后不久,多家銀行陸續宣布已參與到互換便利工具的落地工作中。昨日,浦發銀行公告,該行與國泰君安落地SFISF下的首批國債質押式回購交易。此前,工行、農行、中行、郵儲等銀行已宣布與頭部券商達成市場質押互換央行票據的債券回購交易。
對此,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商業銀行在這過程中提供增量資金,在其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具體操作中,銀行與券商等機構進行質押互換央行票據、國債的債券回購交易,即非銀機構把從央行換入的國債或央票質押給銀行,以獲得回購融資,非銀金融機構融入資金之后再用來投資股票。
董希淼認為,對銀行來說,通過質押式回購交易,擴大有效資產投放,獲得多元化收入,在“資產荒”的情況下,這對銀行而言具有積極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此為契機營銷一批優質的非銀金融機構,夯實客戶基礎,搭建起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橋梁。
銀行積極布局回購增持貸款
在回購增持貸款方面,商業銀行參與熱情頗高。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時,已有超40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購增持貸款計劃,涉及資金總額超143億元。
在多家上市公司的公告里,大多提及“自有資金與專項貸款相結合”“資金可分批提取使用”“借款用途為回購交易價款”等關鍵表述。
“回購增持貸款業務肯定有很多銀行去搶的,因為這些上市公司本身質量很好。所以在銀行目前信貸需求相對疲軟的情況下,肯定希望借助這樣的一個產品(回購增持貸款)去拓展優質客戶。然后再基于這些優質客戶,再去拓展其他相關業務。”一位頭部券商銀行業分析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證券時報記者此前獲悉,在央行、證監會發布落地回購增持貸有關通知之后,某國有大行火速行動,向有意向合作的上市公司收集其融資需求金額和時間安排,稱將“馬上組織申報授信”。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國有行提供的股票回購增持貸款產品形態為流動資金貸款,可直接占用該公司在該銀行的經營周轉類授信額度。這意味著,通過申報流貸或變更存量流貸業務用途的方式,讓該銀行為上市公司客戶實現快速上報審批。
高股息上市公司受青睞
業內人士表示,從銀行視角來看待回購增持貸款,有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回購增持貸款的客群均為上市公司,并且這些公司的股息率相對穩健,也就是說這一業務指向的客群較為優質。
日前,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戴志鋒團隊發布的研報觀點也認為,“首單”情結下銀行較為積極,首批落地較快,各類型企業均有涉及。預計企業屬性和股息率會成為銀行授信的重要抓手。
上述研報分析,該類貸款利差較薄,要求此類貸款的風險成本較低,預計銀行對央國企更為偏好。銀行從事該類業務的利差空間最大為0.5%,這就要求銀行在發放此類貸款時盡可能壓低風險成本,銀行在具體操作中可能更為偏好央企、國企。
“其次,股息率是否超過2.25%預計會成為銀行的重要參考指標。根據Wind數據,在披露股息率數據的3944家上市企業中,僅1038家股息率超過2.25%——預計這些企業更容易獲得增持貸款?!鄙鲜鲅袌蠓治龇Q。
另有觀點認為,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加大分紅力度,股息率如果超過銀行提供的回購增持貸款的資金成本,預計可以顯著激發其回購增持熱情。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互換便利工具,也有券商分析師認為,此舉帶來機構對股票的增持,也將利好高股息資產。
一位頭部券商自營業務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A股經歷快速修復性行情之后,短期市場仍存在分歧,當前時點互換便利操作融入的資金更可能用于購買高股息的紅利資產。
日前,廣發證券分析師倪賡團隊研報也認為,央行互換便利工具有助于紅利類資產的價值挖掘,互換便利工具的主要訴求還是提升資本市場投融資的內在穩定性、支持股票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因此機構更有動力優先選擇大市值、高股息、央國企、低估值等具備穩定性特征的優質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