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數字生態新定位 銀行網點“瘦身強體”在路上
上市銀行年報季來臨,各類盤點也層出不窮。
近日,國有大行合計關停網點超300個的數據引發市場關注。往前追溯,近三年來,全國商業銀行網點年均退出總數均超千個。從絕對數量上看,銀行網點正在“瘦身”,但從質量上看,銀行網點持續“強體”,探尋數字化生態下的新定位。
不可否認的是,網點數量的減少與商業銀行降本增效密切相關,壓降成本也成為當下商業銀行的主基調。有銀行董事長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現在的錢是一塊一塊地掙,也要一毛一毛地節省。”截至2024年末,我國商業銀行平均凈息差降至1.52%,多家銀行高管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凈息差仍將保持下滑趨勢,經營壓力只增不減。
在此背景下,銀行網點的高成本性凸顯。有業內人士透露,即使是在三線城市,單個傳統支行網點的年運營成本也在300萬~500萬元不等。
不過,翻看商業銀行的發展進程,便可知線下網點的縮編并不能一“省”以蔽之。從上世紀遍布街角的儲蓄所,到千禧年后高速擴張的綜合網點,銀行網點的形態變化始終隨技術變革而演進,折射著金融服務方式的革新。
當下轉型的特殊性在于,網點的變化不再是簡單的渠道替代,而是服務理念和定位的重塑。中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銀行業平均離柜率早已超90%,這意味著九成以上的金融服務已經遷移至線上。客戶行為的根本性轉變和數字技術發展,是推動網點轉型的底層邏輯,也決定了當下網點進化的新方向。
一方面,數字化轉型推動技術創新,線下網點正在從同質化的“交易處理中心”轉型為差異化的“價值創造節點”。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多數銀行將社區支行、分理處等基層機構遷址優化,讓設備完善、服務新穎的網點服務半徑輻射至更多居民。在部分銀行的智慧網點中,不再只有傳統現金柜臺,AR(增強現實)、3D互動、數字人民幣體驗等新模式應接不暇——網點從“業務場所”轉變為“金融教育平臺”。與此同時,針對老年群體的“適老化網點”改造進行得如火如荼,通過放大字體、語音導航、智慧機器人等適老改造,讓銀發族在數字化浪潮中不再掉隊。
另一方面,特色化轉型正在為網點注入新的生命力,讓網點從“成本中心”轉變為“增量入口”。
在深圳,某股份行攜手引導基金及知名創投,定期舉辦系列投融資路演活動,覆蓋超過300家科技企業,累計提供信貸資金超30億元;在遼寧,農行某支行以紅星、紅旗、出征圖以及戰斗雕塑等富有象征意義的元素為設計靈感,打造了別具一格的抗美援朝精神示范網點,吸引眾多當地民眾前來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也為業務帶來了提升。
當然,轉型之路并非坦途,如何平衡效率與成本、如何避免數字化鴻溝、如何維系服務溫度,都是需要銀行持續探索的課題。縱觀國際銀行業的歷程,從交易所誕生的“金融咖啡館”到“社區銀行”,線下渠道的轉型從來不是簡單的“存與廢”之問題,而是服務形態的不斷進化。
在變革中,我們需要突破“數量增減”的表層認知,看到服務能力的質變提升,才能讓“金融服務無處不在”的愿望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