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9日新媒體專電 題:聽“河長”代表委員話“治水”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一河之長,要保水清岸潔。”“門前的河就是自家的責任田。”“環境好了就是最好的回報。” ……“河長”是個什么“長”?有了河長,“治水”有些啥變化?當了河長,要做哪些事?河長制能不能實現“河長清”?在今年兩會上,不少身為“河長”的代表委員們紛紛“現身說法”。
河長來了,污水走了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推行“河長制”。“河長制”指的是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污染治理。“污染的清澈了,斷流的動起來了。”隨著“河長制”在我國多個省份陸續推行,這樣的變化正在越來越多地發生。
“原來又臟又臭,現在水清了,魚蝦又回來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海寧華豐村黨委書記朱張金向記者展示了手機里十多張河道整治前后的對比圖。照片里波光粼粼的小河名叫“木魚港”,是華豐村最大的一條河。
“我把這些照片帶到兩會上,就是想讓大家看看‘河長制’的效果。”朱張金說。早在2013年,朱張金所在的華豐村就推行了“河長制”,他成為一名村級河長,“使命”是守護流經村里的7條河流。在擔任“河長”的三年多來,“木魚港”從滿是垃圾、綠藻遍布,重新變得清澈見底、綠樹成蔭,又有村民在河邊釣魚了。
“有人問我,做河長有沒有回報,有沒有收入?我說臟水換清水就是收入,就是最大的回報。”朱張金笑著說。
“今年夏天,我們小沙河的荷花又要開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肖營子村黨支部書記金春梅同樣是一名村級河長,她擔任河長的這幾年,大、小沙河的點滴變化,她都一清二楚。
在金春梅的記憶中,大沙河曾經蘆葦叢生、水鳥繁多,后來,采砂改變了周圍的環境,河水渾濁、河道損毀,但隨著“河長制”的推行,這一切有了改觀。
“大沙河在河道的顯著位置都設立了‘河長’公示牌,河長的名字、聯系方式都向公眾公布,我負責流經肖營子村的這一段,出了事情,老百姓直接就找你。”金春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