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金發科技董事長袁志敏:建議加強材料應用創新 提升產業支撐能力
中證網訊(記者 劉楊)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金發科技董事長袁志敏帶來了關于產業鏈升級、企業知識產權、防治白色污染、醫用防護用品等方面的數個建議。
袁志敏表示,中國“卡脖子”的領域,一大半是材料問題,關鍵材料不突破,先進制造就是空中樓閣。他表示,新材料是自主創新的指針,企業作為產業鏈上的基本節點,除了在政府支持下加大自身對科技研發和科技人員激勵方面的投入,更要廣泛聯系上下游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打造技術“備胎”和材料“備胎”,切實保障我國經濟安全。
加強材料應用創新
袁志敏對記者表示,中國材料產業對比美國、日本來說總體處于“追趕”的位置,但是早在2006年,中國學者發表的材料科學領域論文數量就已經大大超過了美國和日本,到現在這一數字甚至達到美日之和的兩倍,這一現象揭示了我國繁榮的材料研究背后并沒有支撐起相應體量的工業應用的窘境,很多新材料不是我們沒有,而是對應的產業化能力不足。
在如何提升我國新材料的產業化能力這一問題上,袁志敏建議,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對新材料產業創新中心的支持力度,鼓勵其圍繞國家重大工程需求、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實行“研發一批、儲備一批、應用一批”的材料先行戰略,避免出現重大裝備、重大工程“等米下鍋”的現象;另一方面建議政府在“新基建”建設項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的項目,專門支持新材料企業,或要求承接“新基建”項目的龍頭企業加大對國內新材料企業的采購力度,鼓勵民間“首用”,鼓勵5G通訊、軌道交通、航空航天、集成電路等戰略新興產業的龍頭企業進行“材料方案試錯”,為新材料提供更多應用場景,為新材料產業化提供更多的高端工業應用需求,支持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新材料企業發展壯大,切實提升我國新材料產業的支撐能力。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袁志敏指出,構建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產業創新生態,離不開對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尤其要加強對高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側重,充分保障和激勵高科技企業知識產權的創新和創造。
隨著國內高科技企業的“走出去”和國內自主創新進口替代的不斷深化,袁志敏建議一方面加強海外知識產權糾紛的司法援助,尤其發揮駐外使領館在保護國內企業涉外知識產權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針對國外進入我國的重要專利申請,或跨國重大專利糾紛涉及到的專利無效案,建議國家知識產權局建立定期溝通渠道,與行業協會、產業聯盟或相關重點企業開展研討,確實保障國內企業在知識產權申請、無效、侵權訴訟中的公平待遇。
此外,他建議各省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會同省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牽頭構建知識產權保護直通車制度,打造快捷響應通道,高效、妥善解決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例如為嚴重影響民營高科技企業生產經營的知識產權案件開設快審快結“綠色通道”,并積極探索在知識產權案件中引入速裁機制;及時組織技術力量對相關領域開展重點出口產品專利預警分析,提升民營高科技企業知識產權風險防控和涉外糾紛應對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