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規則制度堡壘力保期市發展
作為新中國第一家期貨交易所,鄭商所制定了我國第一部期貨交易規則,推動我國首部地方性期貨法規出臺,為期貨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30年來,在期貨交易實踐中,鄭商所不斷創新制度機制,完善規則制度體系,為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貢獻了重要的制度力量。
助平穩起步 立首部期貨交易規則
1990年10月12日,鄭商所的前身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成立,引入了期貨交易機制,標志著新中國第一個商品期貨市場誕生。
按照由現貨交易起步,向期貨市場邁進的目標,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從1991年年底著手制定期貨交易規則,專門成立期貨研究小組,先后考察了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交易所,并就交易規則初稿派專門團隊去美國芝商所征求專家意見,還實地考察美國交割倉庫,以求交易規則符合國際慣例、環環相扣。
1992年10月16日,新中國第一部期貨交易規則——《中國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交易規則》誕生,該規則為鄭商所的創立和運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部交易規則既符合國際期貨一般原則,又結合我國期貨市場的實際情況;既吸收了外來的先進經驗,又兼具本土化特色和創新,奠定了我國期貨交易機制的基礎,日后中國期貨市場交易規則和主要制度制定或多或少都同這部期貨交易規則有一定關系。
這部交易規則是鄭商所組織管理期貨交易的統領性規則,在規范期貨交易行為、保護市場參與者合法權益、維持市場正常運行秩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交易規則明確了“公正、公開、平等、競爭”是鄭商所組織期貨交易的基本原則,并且率先在我國確立了多項期貨領域的基本性制度,涵蓋交易、結算、交割、風控等方方面面。
鄭商所首任理事長、總裁李經謀曾表示,鄭商所成立之初以“規范自律”為發展理念,在制定首部期貨交易規則的過程中堅持“以法為本、以人為本”,充分發揮理事會、會員大會的決策作用,主動尋求境外成熟市場經驗,作適應中國國情的改進和創新。正是因為老一輩期貨人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鄭商所推出期貨交易首日成交1854張合約,幾個月后快速增長到10萬張。這些成功的取得,與交易規則的嚴謹、全面、規范密不可分。
謀規范發展 創期市立法先河
1993年5月28日,鄭商所推出標準化期貨合約,實現了由現貨交易到期貨交易的轉變。在期貨市場首次清理整頓期間,1994年4月28日,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出臺了我國首部地方性期貨法規——《河南省期貨市場管理條例(試行)》。
由于當時沒有全國性的期貨法律法規,河南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這部地方法規,以鄭商所期貨交易規則為基礎,為期貨市場的法治化進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998年8月,國務院再次對期貨市場進行清理整頓,只保留了鄭州、上海、大連3家期貨交易所,期貨品種也壓縮至12個。在兩次清理整頓期間,鄭商所得以保留并繼續發展得益于制度的規范。
李經謀告訴記者,在全國的期貨交易所中,鄭商所第一個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從交易手續費中每年提取一定的比例設立風險基金;出臺了廉政建設十條規定,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稱贊;頂住壓力,對不交易的席位進行了清理,按規則辦事;還致力于將鄭商所打造成所有會員單位溫暖的大家庭。
秉堅定初心 樹規則制度體系
持建所之初“在規范中求發展,在發展中進一步規范”的初心,30年來鄭商所的制度規則經歷了發展、創新、完善,并根據國家及證監會出臺的法律法規等不斷調整,形成了現有的較為全面的自律規則體系。截至目前,鄭商所具備一級業務制度2件、二級業務制度21件、三級業務制度46件。
《鄭州商品交易所章程》是鄭商所據以設立、運營的基礎性和綱領性文件,規定了交易所業務范圍和實行自律管理的基本規則,對鄭商所規范治理、發展市場、加強監管發揮了有效的保障作用。交易規則從制定至今,經歷了4次修改,并據此制定了具體規范各領域期貨交易的實施細則。
目前,鄭商所現行有效業務實施細則共計21件。此外,鄭商所還以交易規則和實施細則為基礎制定了各類工作指引、辦法等細化類制度,這類制度也是組織期貨交易、履行監管職責的重要依據。目前,鄭商所現行有效的三級業務制度根據內容分為八類,共46件。
在制度規則不斷調整完善的過程中,鄭商所提出了一些規則創新,也對期貨市場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003年3月,鄭商所在學習國外期貨市場經驗、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推出新的交易方式——跨期套利交易,并發布實施《鄭州商品交易所套利交易管理辦法》,這是鄭商所在國內期貨交易機制中的一次成功創新。
2013年9月26日,動力煤期貨上市并采用了車(船)板交割方式。這種交割方式優勢頗多,對于在港口進行作業及貿易的企業來說,符合動力煤產業貿易習慣,具有較高的便利性,對于現貨企業來說相對熟悉,更容易操作。動力煤實行車(船)板交割為其他品種提供了借鑒。目前,鄭商所強麥、蘋果、菜籽等品種也采用車(船)板交割方式。
2015年,為順應棉花產業轉移趨勢,鄭商所在新疆設置中轉交割倉庫并發布《鄭州商品交易所標準倉單及中轉倉單管理辦法》,實踐檢驗在新疆開展棉花期貨交割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