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探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機器人總動員”上演 產業鏈協同創新才有未來
機器狗已經能夠蹲臥、前進甚至跳舞;通過手中遙控器,人形機器人就可以執行搬運動作;健康養老柔性機器人在醫療等場景完成多種擬人化動作……這些身上布滿芯片和傳感器的機器人,對人類外觀和行為的模仿已經更加逼真,顯示出在更多應用場景投石問路的趨向。
4月9日,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暨具身智能峰會在北京舉行。業內普遍認為,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高速發展的關鍵元年,本屆峰會可謂上演了一場“機器人總動員”,是觀察這種預期的一個重要窗口。
證券時報記者現場探營發現,人形機器人整個產業生態已經初步形成,不過如何實現“身體”與“腦子”并進,以及如何通過規?;慨a做低價格、擴圍應用場景等,依然是擺在行業面前的重要課題。各地對于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發展的支持政策仍在加碼,產業和政策暖風之下,業內開始更多關注產業玩家從單打獨斗到協同作戰的進階。
為何突然爆火?
人形機器人是一個誕生了50年卻長時間被認為不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潛質的事物,長期蟄伏過后,2024年商業化元年預期使其熱度爆棚。
“早稻田等機構很早就有人形機器人,但長期沒有被市場感知。近年來,由于人工智能(AI)、傳感器技術和算力等產業的發展,此前諸多不可能已經變成了可能。”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表示。
今年3月,Figure AI一段Figure 01人形機器人視頻刷屏。視頻中,機器人根據人類的口頭指令執行了一系列簡單的抓取和放置動作,例如將蘋果遞給人類、將塑料袋放入籃子,以及將杯子和盤子放置在瀝水架上。整個交互過程中,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對話十分流暢,盡管在反應速度方面與真人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得到顯著提升。
證券時報記者在峰會現場看到,宇樹科技已推出首款通用人形機器人,這是國內第一臺能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同時具有360度深度感知能力。A股公司景興紙業對這家公司有參股。
丁漢認為,模擬人思維決策過程的“大腦”、模仿生物復雜運動控制的“小腦”、機器人剛柔耦合靈巧的“機械肢”,這些都是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艾F在靈巧類公司正在雨后春筍般出現,未來都需要找到更匹配的場景?!?/p>
從記者對大會現場多位業內人士的采訪來看,普遍觀點是,人形機器人最早突破的場景在于工業。在服務家庭、服務業應用等方面,仍然有一段路要走。
小米人形機器人“鐵大”,已經開始籌備應用到小米自己的智能制造工廠中。小米方面曾對媒體表示,未來的智能制造體系中,70%的工作由自動化設備來完成;20%應當由仿真機器人來完成,核心目的是實現柔性制造與跨系統的協同,主要覆蓋度、復雜度高,柔性場景的需求的場景;剩下的10%需要人來完成。
丁漢表示,(人形)機器人在更多場景有“重大需求”的可能。比如,在航空領域,C919已經進入交付階段,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在未來就存在很大空間;再比如航海領域,大型船體的應用,也可以突破產能瓶頸;而軌道交通領域,也可以解決質量不穩定、健康風險大、招工難等問題。
身體跟不上腦子?
“制造業未來的趨勢使人機共融,包括三個層次,人機空間共享、人機技能遷移、人機混合智能。后兩個層次將突破機器人智能化程度。未來制造還可以上天入海,可以適應超大尺寸和狹小空間,機器人系統需要具備更強靈活性。” 丁漢表示。
智能化是人形機器人走向商業化元年的核心支撐。不過在峰會現場,有被訪者認為,應該防止人形機器人產業“身體跟不上腦子”的可能。
某創業企業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從個人經驗來看,人形機器人的身體發展速度或跟不上腦子了。他的意思是,按照當前語言模型的迭代速度,已經非常接近具身智能實用的邊界了。“硬件方面的發展,需要提速?!?/p>
這在資本市場可以找到折射。今年3月以來,多家擁有精密減速器業務的A股公司資本運作“提速”,通過分拆、定增、投資設立子公司等多元方式,加碼RV減速器、諧波減速器等細分業務品類。
丁漢直言,人形機器人需要更多技術交叉融合?!叭诵螜C器人距離場景應用還有距離,仍需要大量科研攻關和技術研發。核心技術包括本體智能、空間智能、通用智能。在硬件系統方面,與工業機器人產業鏈部分重合,整體產業鏈仍不成熟。
他舉例說,“靈巧手”就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澳壳?,距離作出類似《天下無賊》電影里面的生雞蛋剝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p>
玩家變陣
“國外企業開始計劃將人形機器人推向市場;國內少數領先公司開始工廠實訓、計劃量產?!边@是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熊友軍對人形機器人國內外發展階段的觀察。
國外巨頭對人形機器人的入局,不斷出現新劇情。蘋果放棄造車后,日前傳出發力家用機器人項目的消息,蘋果的硬件工程部門及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小組正在監督家用機器人的研發工作。
按照產業邏輯,由造車轉向機器人的做法,在汽車項目中所研發的自動駕駛、傳感器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算法,都將有可能被重新應用于這些家用機器人身上。就像特斯拉一樣,這不僅避免了技術的浪費,還能加速機器人的開發進程。
國內新玩家也不斷涌現,科技企業人形機器人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這與產業政策密切相關。除了工信部之外,地方政府對于人形機器人“未來產業”的扶持,仍處于持續加碼通道。
“海淀區還將擇機出臺更多扶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狈鍟?,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唐超透露。她認為,人形機器人與大模型的結合,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想象空間?!昂5韰^在具身智能方面具有多項優勢,是產品迭代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海淀區有21所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企業方面涵蓋了芯片、框架、數據、大模型全鏈條。區內人形機器人企業已經超過10家,占到北京總數的一半以上?!?/p>
實際上,2023年以來,工信部、北京市、上海市等都在相繼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
其中,北京設立了100億元規模的機器人產業基金,上海計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高地,建設“大模型+人形機器人”協同創新平臺,深圳則是借助《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提出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優勢,開展人形機器人規?;瘧?。
以北京為例,北京市已經制定了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來自國內機器人產學研界的頭部力量去年開始在北京亦莊集結,成立了國內首家瞄準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產品研發和應用生態建設的創新中心,肩負起攻克五大共性難題的任務。如今,人形機器人通用本體原型機自主研發已初具成果。北京創新中心成立后,優必選、小米、京城機電等優勢企業和實驗室、區域創新中心等各種資源聚在一起,各家團隊“抱”走各自的任務。
呼吁協同
產業熱浪之下,由于我國人形機器人研究起步較晚,在場景創新和應用推廣等方面,產業還存在共性關鍵技術有待提升、產品成本高限制商業化應用推廣、商業化落地場景缺乏阻礙產業化進程等問題。
科技部專業技術二級專家劉進長最近走訪了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他表示,人形機器人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未來產業新賽道,未來發展重點應該包括三個方向,包括具身智能、核心部件、應用場景落地等,而對于發展建議,他認為,應該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戰略多元化、創新中心優化可持續發展、基礎科學核心部件創新躍升、具身智能賦能場景落地發展、健全標準規范提升國際競爭力等。
“現在多地都在建設創新中心,這些創新中心應該協同發展,不能各做各的,開源應該成為這種協同開放的重要抓手?!眲⑦M長表示。
越來越多的業內平臺已經關注到協同和生態的重要性。如今,北京亦莊已經匯集110家機器人企業,形成覆蓋核心零部件、整機到應用的機器人全產業鏈體系,明年機器人產業預計將達到百億元規模。而為了應對北京在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方面的短板,這里還在籌辦機器人精加工中心,同時通過投用機器人產業園、設立百億元機器人產業基金等方式,不斷完善產業生態。
丁漢表示,政府引導、企業探索、全產業鏈協同、高校研發投入、機器人專業人才培養,只有這樣的全產業鏈協同,才能提升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