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揚帆”行動升級 機構密集關注22只概念股
證券時報記者 張智博
11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門聯合印發《5G規模化應用“揚帆”行動升級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到2027年底,構建形成“能力普適、應用普及、賦能普惠”的發展格局,全面實現5G規模化應用,提出包括5G規模賦能成效凸顯、5G產業供給不斷豐富、5G網絡能力顯著增強、5G應用生態加速繁榮等四方面升級目標。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負責人表示,《方案》面向2027年底提出了“構建形成‘能力普適、應用普及、賦能普惠’的發展格局,全面實現5G規模化應用”這一總體目標,圍繞應用、產業、網絡、生態“四個升級”,系統部署了13項重點任務和4項保障措施,通過持續增強5G規模應用的產業全鏈條支撐力、網絡全場景服務力和生態多層次協同力,全力推進5G實現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多方位賦能。
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圍繞應用、產業、網絡、生態“四個升級”,系統推進5G規模化應用相關工作,扎實推動《方案》中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加速實現5G應用量的規模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支撐新型工業化和信息通信業現代化,為建設網絡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堅實物質技術基礎。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指出,《方案》將加強政策對5G規模化應用的支持和引導,推動各地各部門加大投入力度,優化發展環境,為5G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有力保障。同時,《方案》將激發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5G技術與各行業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作為新型基礎設施,5G經濟效益顯著。中國通信院數據顯示,2021年到2023年,5G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約5.6萬億元(即5G商用對通信設備制造業、電信服務業和信息服務業產出的帶動),間接帶動總產出約14萬億元,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據測算,2023年5G經濟對GDP增長貢獻率達7.7%。
證券時報·數據寶對A股市場中與5G相關的移動通訊終端及設備制造、基站建設、移動網絡優化、系統集成以及運營商等領域個股進行統計發現,22只個股機構關注度較高,均有20家及以上機構參與評級。
其中,北方華創、立訊精密、兆易創新、滬電股份、中際旭創、長電科技、鵬鼎控股的機構關注度居前,參與評級的機構數量均在30家及以上。
北方華創是國內半導體設備龍頭,產品包括刻蝕機、PVD、CVD、立式爐、清洗機等設備,可用于包括應用于5G領域相關芯片在內的各種芯片制造。
立訊精密則是一家射頻組件制造商,公司在5G基站上推出的多個射頻模塊,可以支持更高的工作頻率和更廣泛的頻譜范圍,應用在5G手機的射頻模塊,則能夠提供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和更穩定的信號強度。
根據機構一致預測,兆易創新、通富微電、瀾起科技、中際旭創4只個股2024年凈利潤有望同比翻倍,天孚通信凈利潤預測增速超90%,滬電股份、深南電路、北方華創凈利潤預測增速均在45%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個股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均已超出2023年全年,中際旭創、兆易創新、北方華創、瀾起科技超出金額依次為15.79億元、6.71億元、5.63億元、5.27億元。
中際旭創為國內光模塊龍頭,主營產品為高端光通信收發模塊,公司主要為電信設備商客戶提供5G前傳、中傳和回傳光模塊等等。
從今年第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倉數量來看,立訊精密、中芯國際、滬電股份排名前三,分別獲得持倉12.47億股、5.88億股、4.22億股;中天科技、工業富聯、瀾起科技持股量也均超過3億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