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到生態 中國汽車出海模式躍遷
新華社圖片
7月15日晚11時30分,辦完內貿轉外貿手續后,中國籍“長達隆”號滾裝船完成885輛特斯拉汽車裝船作業任務,駛離上海南港碼頭。這批車將隨輪駛往泰國林查班港。內貿汽車滾裝船補充外貿運力需求,是中國汽車出口保持強勁勢頭的一個縮影。
今年上半年,僅上海南港碼頭汽車出口就超15萬輛,同比增長186%;7月以來汽車出口逾2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汽車企業出口214萬輛,同比增長75.7%。
從配件到整車,再到全生態出口,近年來,中國汽車、中國品牌越來越多亮相海外市場。隨著銷量加快增長,中國汽車出海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加大。
汽車出口“踩油門”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已躍升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上汽集團憑借53.3萬輛的出口成績,成為內地汽車出口銷冠,出口汽車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四成,優于奇瑞集團的39.9萬輛及長安集團的17.7萬輛,其中出口賣得最好的是上汽集團旗下名爵(MG)品牌汽車。
上汽集團表示,上半年MG品牌在歐洲銷售11.5萬輛,同比增長高達143%,其中新能源汽車占比超過50%。目前,MG品牌產品和服務已覆蓋歐洲28個國家和地區,服務網點超過830個。預計今年全年上汽集團海外銷量將超過120萬輛。
近年來,山西大運汽車出口表現也超乎預期。“近三年累計出口量持續爆發式增長,目前海外銷售覆蓋東南亞、中東、非洲以及南美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運汽車國貿部負責人黃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中國品牌口碑逐步提升。大運汽車經過多年市場積淀,在泰國、蒙古、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簽署了批量穩定訂單。”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隨著規模優勢顯現以及市場擴張需求,中國制造新能源產品品牌越來越多走向海外,認可度持續提升,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新能源車出口持續向好。
車企精耕細作
中國車企走向海外不只是產品。
7月4日,上汽集團總裁助理、國際業務部總經理,上汽國際總經理余德在媒體溝通會上介紹,上汽集團已將在歐洲建廠的工作提上議事日程,目前正在選址。
據了解,比亞迪將在巴西投資30億雷亞爾(約合人民幣45億元),建設其在亞洲以外的首家電動汽車工廠。
6月28日,中國(廣東)—泰國經貿代表團抵達泰國曼谷,與泰國企業展開交流合作,廣汽埃安與泰國首家經銷商代表錦匯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正式進軍泰國市場。
“在海外建廠,這是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必須要做的事。”余德表示,“隨著規模不斷擴大,汽車出口不能僅依靠貿易,還要更多融入當地市場。海外市場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點,中國車企在海外要獲得更好發展,必須因地制宜,持續拓展市場。”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表示,隨著歐美國家越來越重視電動汽車產業鏈,未來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將面臨激烈的競爭,企業須考慮如何加強本地化生產,建立本地化的營銷能力、研發能力,打造企業品牌力。
拓寬貿易邊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魏文清認為,汽車出口基本分五個階段:機遇型貿易、品牌型貿易、簡單KD制造、全面本土化制造和全面國際化。“目前,中國車企基本處于第二、第三階段,有的企業直接跳至第三、第四階段。”
專家提示,為保持出口的可持續性,車企應注意“出口生態”。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在整車出口的同時,海外充電基礎設施等配套建設要同步跟上。
“我們著力打造一個汽車出口生態,提供專項服務指導,滿足定制化需求,包括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天津華圖汽車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史運昇表示,“我們出口的每輛車都會按照當地要求進行調整,包括充電接口調整、充電樁安裝等訴求,國內產業鏈可以滿足任何形式的改造,讓我們的汽車在海外暢通無阻。”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表示,為更好地跟上中國車企出海步伐,包括充電樁在內的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也需要做好海外市場開拓。“以充電樁為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充電樁接口、認證標準等要求不同,需要企業做好相關認證、協同工作。”
在業內人士看來,從賣產品到輸出生態,中國汽車品牌整體競爭力將越來越強,出海之路將越來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