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碳”共識加速形成 高耗能行業ESG披露快速增長
今年入夏以來,全球極端天氣頻發,世界上多個地區遭遇高溫、干旱、洪澇、風暴等氣候挑戰。“水深火熱”的強烈沖擊,極大拉升了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高耗能行業無疑是“碳約束”的關鍵領域。
不單因為高耗能行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還在于在當前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下,其龐大的工業活動,使其成為碳排放的“大戶”,直接關系到“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
在“雙碳”戰略中,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扮演著重要角色。ESG不拘泥于傳統意義上的財務指標,創新地關注企業在環境、社會及治理等方面的績效,已成為近年來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資本市場不斷貫徹的縮影。積極開展ESG信息披露并制定科學減排目標,無疑是引導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
透過火電、有色、建材、化工、石化和煤炭等為代表的高耗能行業上市公司,可以看到近年來所呈現的ESG信披、ESG評級及減碳行動,反映微觀主體為實現國家宏大目標所作出的努力。
高耗能行業ESG披露率升至49%
ESG信息披露,不是一紙報告那么簡單。ESG體系對于碳排放、產品碳足跡、生物多樣性、污染與廢棄物、多元化平等和可持續供應鏈等問題的關切,使其成為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礎設施”。
隨著“雙碳”進程推進,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自愿發布獨立的ESG報告。
從信披情況來看,呈現出幾個典型特征。
一是ESG報告披露率快速提升。2020年及之前,高耗能行業上市公司ESG報告(包括可持續發展報告、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數量盡管保持小幅增長,但披露率一直在30%左右波動。2020年,我國“雙碳”目標公布后,ESG報告披露數量和披露率均出現顯著增長。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A股(不含北交所)六大高耗能行業共有上市公司634家,其中310家披露了2023年ESG報告,披露率達到49%,披露量和披露率均創歷史新高(圖1)。
二是高耗能行業央企上市公司ESG披露率領先,2023年度ESG報告披露率達到93%。相較之下,地方國企披露率為59%,而民企披露率僅為29%。
三是ESG信披質量出現明顯改善跡象。據戴德梁行的研究,央國企在ESG報告編制過程中,積極參考國內外專業披露標準,參與權威ESG評級認證,整體展現出較高的專業性和透明度,大部分國資企業發布了50頁以上詳盡報告。多位ESG領域從業人員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盡管如此,他們提到,披露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當前ESG信息披露以自愿披露為主,但是ESG強制性披露時代的腳步已經臨近。2024年4月12日,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同步發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試行)》,對A股上市公司在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等可持續信息披露做出了規范,對披露主體、披露時間、披露議題、定量數據和利益相關方回應做出了總體要求,并明確了首批強制執行范圍。這標志著上市公司定期開展ESG信息披露已經步入了責任化和標準化的新階段。
多家公司ESG評級躍升
企業ESG信息涵蓋因素眾多,如何提綱挈領抓住關鍵,對企業的ESG績效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已成為投資者踐行ESG理念所面臨的難題。ESG評級是對企業ESG績效或價值進行綜合評判的直觀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合投資者與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在商界和投資界中愈發受到重視。
根據第三方評級機構商道融綠的評級結果,我國高耗能行業上市公司ESG表現呈現出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
一是多家上市公司ESG評級提升。
在2019年~2023年連續五年獲得評級的107家高耗能行業上市公司中,有90家評級被上調,14家維持原評級,只有3家評級被下調。至2023年,這些企業中有43%獲得了A類(A、A-)評級,有56%獲得了B類(B+、B、B-)評級,只有1家是C+評級。盡管如此,仍應看到,尚未有上市公司達到A+評級(表1)。
二是央企ESG表現更受評級機構的認可,對央企的ESG評價普遍高于地方國企和民企。2023年高耗能行業央企上市公司獲得A類評級的占60%,而民企中獲得A類評級的僅占一成(表2)。
據業內人士介紹,2022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牽頭發布一系列提升央企治理能力的政策,強調央企要積極參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規則、績效評級和投資指引。政策推動下,央企積極踐行ESG、進行信披,是央企形成ESG評價優勢的基礎。
降碳取得初步成效
ESG報告中,碳排放是重點關注對象。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工業的高增長伴隨著高能耗和高排放。在提出“雙碳”目標的前一年,也就是2019年,碳核算數據庫(CEADs)的數據顯示,當年工業碳排放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85%左右,其中,電力工業占中國工業碳排放的56%;在非電力工業中,石油化工、化學原料、鋼鐵、有色金屬、非金屬制品是前五大高碳排放行業,占中國工業碳排放的41%,而其他一般工業行業僅占剩余的4%。
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雙重驅動下,低碳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4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企業積極行動,不少公司切實將節能降碳、綠色發展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生產和運營當中。
根據第三方ESG數據平臺青綠的信息,在連續四年披露碳排放量數據的40家上市公司中,有29家上市公司碳排放強度(單位營收碳排放量)降低。其中,國電電力、大唐發電、長源電力、吉電股份等15家上市公司的碳排放強度下降幅度在三成以上。盡管如此,在“碳”這個問題上,企業主動披露信息動力仍顯不足。
根據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詩一的研究,工業部門碳中和戰略的實現需要以技術為核心,以市場為機制,以政策為引導,并充分發揮技術、市場與政策之間的協同作用。非電力工業未來核心的碳減排技術路徑為能源效率提升和清潔能源消費替代,電力工業未來核心的碳減排技術路徑則為清潔能源替代。
在全球性環保風暴的大背景下,環保標準的提高、資源的稀缺性、社會對于可持續發展的呼聲,都促使企業必須更加積極地應對ESG挑戰。主動承擔環保責任,改善環境信息披露,加強環境業績管理,踐行ESG理念,已經超越了簡單的企業責任,成為企業行穩致遠、進而有為的關鍵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