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持續回暖,新能源和商用車是“功臣”,下一個增長點在海外市場?
日前,海關總署公布的部分重點商品的出口情況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及汽車底盤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長超一倍。
實際上,隨著全球汽車市場復蘇,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持續回暖。數據顯示,今年2~5月,我國零部件出口金額同比增速分別為135.7%、12.0%、39.2%和65.0%。
東方證券研究員姜雪晴認為,由于前期驗證周期長且認證環節復雜,零部件企業進入整車配套后具備較強的穩定性和黏性,兩者的配套關系不會輕易發生變化。全球范圍內的疫情使海外汽車零部件公司受到了嚴重沖擊,國內出口零部件企業有望憑借穩定的生產能力和成本優勢填補國際市場空缺,提升市場份額。
東莞證券研報認為,2020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營收規模達3.63萬億元,汽車零整比例約為1:1,按照歐美成熟汽車市場經驗,未來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產值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新能源與商用車板塊帶動零部件營收增長
中國零部件企業眼下發展勢頭正盛。
在日前公布的2021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單中,共有濰柴集團、華域汽車、均勝電子、寧德時代、東風零部件集團等12家中國企業入圍,且有8家企業較去年排位有提升。
不僅如此,2020年,由于全球汽車銷量下滑,全球零部件百強企業營收整體下降超10%,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整體營收卻逆勢增長,占比提升至11%。
具體來看,新能源及商用車零部件供應商拉動了行業整體營收的增長。相較2019年,汽車零部件市場整體以4%的增速增長,整體增長規模約550億元,其中商用車增長約600億元,新能源約30億元,緩解了乘用車銷量減少對汽車行業的沖擊。
羅蘭貝格報告認為,疫情導致部分零部件企業工廠相繼停產,市場供給減少導致零部件價格上漲,也拉動了零部件企業凈利潤的上漲。
德國睿蓓適咨詢公司合伙人Jan Dannenberg表示,受去年疫情影響,世界汽車供應商100強的總體銷量明顯回縮,盈利率下降超過50%。在全球汽車供應商100強中,只有8家實現效率增長,大部分增長的企業來自中國。十年前,只有一家企業能進入全球百強,十年后,每十家企業就有一家來自中國,即全球百強中有10%的企業來自中國,預計未來這個占比還將繼續增長。
“2020年外部環境為汽車零部件行業帶來變化。中國汽車銷量穩固、商用車不降反增、新能源智能汽車發展且高端品牌逆勢上漲,推動零部件行業產生四大變化趨勢,分別是中國企業收入占比增加、研發投入占比加大、主營商用車企業收入增加、產品結構調整。”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方寅亮表示。
海外市場或成重要增長極
雖然前景光明,但汽車零部件行業目前也面臨著不少挑戰。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認為,汽車行業芯片短缺情況預計于2021年四季度得到顯著緩解。但原材料的上漲直接導致了相關零部件價格的上漲,這給企業帶來了極大的成本壓力,極大地增加了企業利潤目標達成的風險。
與此同時,隨著電動化、智能化浪潮的席卷,“軟件定義汽車”時代已經到來,加之“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汽車行業共識,汽車零部件企業也面臨著轉變自身價值鏈定位的重要課題。
“智能化和電動化帶來汽車產業鏈里技術向上游移動,系統和零部件的集成化程度不斷提升,模塊化和平臺化的趨勢凸顯,這就要求供應鏈有更強的研發和技術整合能力。”均勝電子副總裁郭繼舜表示。
在博世中國副總裁朱光偉看來,以往零部件交付之后就是售后部分,今后零部件交付以后,則是新的增值過程的開始或者是新的業務模式的開始。
羅蘭貝格研究報告認為,實現垂直行業場景技術深耕;圍繞“軟件定義汽車”趨勢,加強業務軟件能力建設;與OEM深入綁定開發;協同國內主機廠共同拓展海外市場將成為汽車零部件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值得關注的是,為應對行業變革,不少零部件企業已經在積極行動。如,寧德時代與博世達成了電芯領域的長期合作,以確保其48伏混動產品的電芯性能;大陸集團與地平線達成合作,提供本地化ADAS產品;博世成立了智能駕駛與控制事業部,強化跨域軟件開發能力;華域旗下延鋒與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共建產業園區,以期更好地服務主機廠的海外業務,同時拓展其海外銷售渠道和品牌客戶。
“隨著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也隨之提升,市場集中度提高帶來規模效應,未來進口替代和海外市場開拓均將為其帶來巨大市場空間。”東莞證券研報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