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首季IPO承銷保薦增收五成
IPO家數大增,券商投行業務也增速明顯。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有32家券商獲得IPO承銷保薦收入,合計達42.3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0%。不過,在92家擁有承銷保薦資格的券商中,仍有60家本季度收入掛零,占比65%,行業分化明顯。
數據顯示,海通證券一季度以5.62億元IPO承銷保薦收入位居榜首,市場份額達13.27%;緊隨其后的是華泰聯合證券,收入4.09億元,市場份額9.65%。第三至第十名是中信證券、中原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國信證券、中金公司、國金證券、申萬宏源證券和招商證券。
投行“強者恒強”態勢近年越來越明顯。數據顯示,一季度,承銷保薦收入排名前五的券商包攬了該項業務收入總額的42%,排名前十券商更是占據了61%的收入份額。
但今年個別券商IPO承銷保薦收入排名出現較大變化。如此前被暫停保薦資格的廣發證券一季度在IPO承銷保薦上“顆粒無收”,去年同期此項收入達2.27億元,排名前五。而今年一季度排名行業第二的華泰聯合證券,去年同期IPO承銷保薦收入僅3755萬元,位列第20名。
從保薦上市項目數量看,今年一季度,位居第一的仍是海通證券,完成10家公司的承銷保薦。華泰聯合證券居第二位,完成8家公司的承銷保薦。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保薦數量也均超過5家。
今年一季度,IPO保持常態化發行,但注冊制擬IPO公司的“批量撤單”也引發了市場關注。其背后,投行等中介機構的履職盡責或存在問題。在IPO撤單企業的保薦機構中,不乏行業龍頭,也有部分近年快速崛起的中型投行。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日前表示,最近,在IPO現場檢查中,出現了高比例撤回申報材料的現象。據初步掌握的情況看,并不是說這些企業問題有多大,更不是因為做假賬撤回材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少保薦機構執業質量不高。
易會滿指出,從核準制到注冊制,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角色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提高發行人上市“可批性”到保證發行人“可投性”的轉變,對“看門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此,華泰聯合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張雷表示,注冊制下的發行,要求中介機構尤其是保薦承銷機構要有能力去發現、培育真正具備持續經營能力、有投資價值的“好公司”,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符合審核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