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文波。圖/CFP

熱點欄目資金流向千股千評個股診斷最新評級模擬交易手機看股
如果要評選企業最佳新聞發言人,三一集團黨委書記、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可以稱得上最具實力的候選人。有人驚訝于“日理萬機”的公司總裁竟然還有精力每天堅持刷微博,向文波對此無奈地表示,這是職責所需。
鄉音濃重、個性直爽的向文波認為自己其實是“被高調”了。作為三一集團的新聞發言人,在歷經了“徐工收購門”“間諜門”“行賄門”“搬遷門”等等交織著口水、謠言、陰謀、創傷的輿論和商戰事件后,向文波更是欲低調而不得。
但現在,向文波要面對的,不止商戰紛爭,還有宏觀經濟和行業的變化,以及公司自我升級的需要。閃光燈下的向文波,此刻壓力倍增。
□人物故事
捧紅三一
向文波不會用電腦打字,但卻熱衷于博客、微博這類新興媒介。他用自己的方式一手捧紅了三一,但作為“明星”的煩惱也隨之而來。
三一重工董事長、三一集團的掌門人梁穩根是出名的“隱士”。如果不是向文波,出身草莽的三一集團不會如此迅速地贏得公眾關注。
那是2006年6月,美國私募基金凱雷擬收購當時國內工程機械老大哥徐工機械。向文波連發近40篇博文,對本來已板上釘釘的收購“發難”,質疑國有資產賤賣和外資對行業排頭企業采取“斬首”行動。隨后,商務部還就這筆收購舉行了聽證會——這是中國首次因企業收購舉行的聽證會。最后,收購告吹。
鮮為人知的是,向文波不會用電腦打字,他的長篇博客都是先寫在紙上,再讓秘書敲到電腦上。不過,“技術問題”并不妨礙向文波的認真與熱情。
手機微博的出現幫了向文波“電腦盲”一個大忙,他可以直接用智能機的手寫功能發微博。2012年下半年到今年,向文波的微博對三一集團告奧巴馬這一“瘋狂”舉動起到了巨大的傳播作用。
擅長利用這些新興媒介自我宣傳的向文波,就這樣將三一推到了媒體的聚光燈下。但種種煩惱也隨之而來。
2012年底,三一重工宣布將總部遷至北京的“搬遷門”事件牽扯出了三一與同城競爭對手的“新仇舊恨”,三一再次陷入輿論漩渦不可自拔。向文波感慨:“三一已成為明星,但它沒做好成為明星的準備,不知道怎么在公眾面前擺pose,沒有面對媒體的經驗。我們以前只是搞企業、搞產品、搞質量!
造富運動
向文波的“二次創業”,成為了三一的一場造富運動。當然,富起來的不僅是三一,三一的高管群也頻頻現身各類財富榜單。
三一集團前身漣源茅塘焊接材料工廠在1989年成立時,向文波并沒有正式加盟。不過,他和梁穩根在上世紀80年代就認識了,因為都在同一家國有機械廠工作。向文波透露心跡道:“毫無疑問,董事長梁穩根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沒有他我也不會到三一來。我們是靠一種共同的理想和愛好相識相知的。”
1992年,向文波以職業經理人的身份進入三一集團。彼時,三一已是當地最大的民營企業。不過,向文波經過一年多的市場調研,提出了“二次創業”的想法,即“雙進戰略”(進入中心城市、進入大行業),公司逐漸遷至湖南長沙,進軍工程機械行業,逐漸退出焊接行業。
1993年,三一就將拖泵作為進軍工程機械領域的突破點。當時,外資品牌占據著國內95%以上的市場份額。向文波自豪地告訴記者,現在,在三一引領下,國產混凝土機械全面取代進口,其中三一的泵車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超過50%,產銷量全球第一。諸如此類的優秀戰績,讓同行刮目相看。
向文波提議開啟的“二次創業”,讓三一迅速積累了財富,奠定了江湖地位。
2012年,三一成為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十名,營業收入超800億元,總資產1103.6億元。根據福布斯2012年中國富豪榜,三一集團四位創始人進入了前400名,梁穩根以371.7億的身家位居第6位,唐修國、毛中吾、袁金華分別以55.4億、50.7億和29.9億位于141、163和393位。
并購軍師
除了內在的戰略調整,向文波在帶領三一出海的道路上也扮演著并購軍師的關鍵角色。在他看來,企業做大,最主要的擴張方式就是并購。
“等了那么多年,沒想到第一筆收購就是老前輩!北M管已經過去了一年多,回顧2012年初對“大象”——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的收購,向文波依然無法掩飾內心的激動。
創建于1958年的普茨邁斯特,是全球混凝土機械第一品牌,其混凝土泵車市場占有率長期位于世界首位。
三一收購“大象”的價格為3.24億歐元,“大象”還有1.65億歐元左右的負債!皩嵲谑翘盗耍 毕蛭牟ㄕf,“三一的底線是即使是200億元人民幣,我們也要拿下普茨邁斯特,該筆收購能使公司的國際化進程縮短5到10年”。
向文波回憶,簽約的過程充滿曲折!爱敃r梁總問我有沒有必要做盡職調查,我回答說就別搞了,如果以后有多大的損失,由我個人來賠償,但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這個交易里,速度最重要。”
向文波認為,企業規模擴大后,主要的擴張方式就是并購,并購可以說是最低成本的對市場整合的方式。他介紹,三一自2002年起實現產品出口及海外建廠,如今又擁有了國際化并購的經驗,這成為三一第三次創業的重要方式之一。
□記者觀察
透過向文波看三一
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三一集團所處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對民企而言極富代表性。主要體現在,一是白手起家、“橫沖直撞”;二是與國企外企共舞,爭議不斷。
現在,三一面臨的挑戰是交叉、疊加的。透過向文波,可以看到三一管理層的心跡。
和許多民營企業一樣,三一并不是“不差錢”,但由于2011年三一重工H股上市流產,在如今的投資環境下,其上市募資的窗口暫時關停了。向文波說,2011年4月被曝出的“行賄門”事件,引起中央高度重視,國家機關徹查后發現事件子虛烏有,但當年8月末三一重工重啟H股IPO時黃金窗口期已過,計劃被迫取消。他憤慨,若融資成功,每年即可省財務費用至少15億元。
與此同時,曾經高速發展的工程機械行業整體業績出現明顯回落,這或將使三一要再過一段“緊日子”。據了解,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向文波提出了九字戰略,即“一升二緊三降六加強”——提升產品質量;緊縮開支,緊縮投資;降低產品成本,降低存貨,降低應收賬款;加強管理,加強與銀企和稅企及重點客戶的關系,加強人才引進和員工培訓,加強產品研發,加強國際市場特別是新興市場的開拓,加強對風險和機會的關注——這使得三一在金融危機時期繼續奔跑,不過,國家四萬億投資的作用不可忽視。
如今投資紅利已經消失,而競爭膠著的工程機械行業真實地存在惡性競爭的情況,各種外人看不明白的“羅生門”使這個行業變得越來越不單純。
如前所述,三一所面臨的挑戰也是許多中國民營企業真實的境遇。向文波說,公司2004年將管理層的早餐會傳統變成制度,其中每周二的早餐會由梁穩根親自主持,集團全球各部門主管參加,十幾塊大屏幕顯示著昨天公司的經營狀況,大家邊吃邊看邊聽。“十年如一日就是為了把企業辦好!
我們不妨從歷史發展的維度觀察,三一能否如他的管理者所說的那樣,創造民營企業的奇跡。
□人物對話
向文波:受冤枉怎能保持平靜
作為三一的新聞發言人,自稱“被高調”的向文波無奈地表示,自己敢想敢說的風格完全是職業需要。談及與競爭對手之間的紛爭,他直言,受冤枉的時候,怎么可能保持平靜?
>>關于企業風格
三一是以國家利益為重
問:外界評價三一的風格是橫沖直撞,不按常理出牌,你覺得這是正面的評價還是負面的評價?
答:三一給外界這種印象是有原因的。為何徐工事件我們去討論,為何奧巴馬的官司我們要去打,這里面都貫穿一個邏輯,我們存在的價值不是個人的財富和個人的成就,而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我們沒有不按常理出牌,只不過我們的牌理和別人的不一樣。別人是悶聲發大財,不管閑事,三一是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重。這還可以從三一財富的積累過程體現出來,我們沒有在國企改制過程中并購國企。
問:梁穩根曾說想把三一交給國家,是真的嗎?
答:確實有這種想法,在中國做民營企業很難。不過梁總說這話是在假設一種情況,比如當極端情況如發生戰爭時,所有國民財富都是無償征用的。國家需要我們,公司交給國家毫不吝嗇,這不是虛話。
>>關于集團負債
三一負債結構非常穩健
問: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毛利率正在降低,你認為這個行業還會火多少年?
答: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不止會火20年,你看卡特彼勒都高速增長一百多年了,它經歷過1930年代的大危機、經濟蕭條。機械行業是日不落的行業。
問:三一的負債率真實情況如何?
答:有報道稱三一負債高達946億元是不正確的,三一集團持續調整負債結構,負債以中長期貸款為主,境內外籌融資比例均衡,負債結構非常穩健。(三一提供的數據顯示,集團旗下33家制造型企業2012年年末實際銀行貸款為415.8億元。)
問:三一內部人員的數量還會像去年一樣有明顯變動嗎?(三一重工去年總人數從51827人銳減至34887人。)
答:減少的人員人數中,20%的流失率是行業正常流失率,行業快速發展和流動性快成正比,一些競爭對手也從三一挖人。針對企業高速增長、組織機構過于龐大、成本費用高等問題,三一對一些人員進行了優化,比如調部門或下基層等,這個過程中有的人不愿意就離職了。另外,人員減少很大的一部分是三一銷售分公司改制成代理商。要說明的是,代理商制是全球成熟工程機械行業通用的,有利于提高集團的效率,減少管理成本。
>>關于輿論漩渦
被誣陷的時候最激動
問:現在看到負面新聞還是會很激動嗎?
答:如果真的有報道所說的那么一回事,我還激動不起來,反而會心虛。但是被誣陷的時候,是最激動、最難受的。在真正受冤枉的時候,怎么可能保持平靜?
問:總部遷至北京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不正當競爭?
答:哎呀,想防止也防止不了,我們想脫離原來的環境,F在公司的法律關系已經到了北京,你不能隨便動我。這不是危言聳聽。
問:如何解決惡性競爭問題?
答:當企業之間發展不在一個層次時,這個問題就解決了,現在雙方差距不是很大,等差距很大時,小動作就不會那么多了。三一作為一個民營企業發展到現在,不是靠政府關系,我們的強項是研發,把產品、服務做好。
問:作為新聞發言人,你本身的性格就是比較敢說的嗎?
答:職業需要沒辦法,誰愿意我給他做。除了企業形象之外,我害怕這些事情會對我們的投資者和客戶產生不好的影響,三一是上市公司,信息歪曲了,會造成很大影響。
(京華時報記者顧夢琳對此文亦有貢獻)
京華時報記者廖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