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150億投向IDC 光環新網鎖定云計算
在數字經濟發展和新基建政策的雙重推動下,數據中心(IDC)業務站在了風口,光環新網(300383)則是IDC產業鏈中不斷璀璨發光的企業之一。近日,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大型系列報道采訪團走進光環新網。公司總裁楊宇航與證券時報副總編輯王冰洋面對面深度對話,暢談公司業務格局及IDC產業發展路徑。
在參觀公司數據中心機房時,證券時報記者抬眼望去,一排排機柜并立,繁星閃爍般的指示燈猶如中國信息化社會的脈搏跳動。“為什么我們的業務近年增速很快,因為這是時代的需求。”楊宇航談到公司受市場和政策促動的IDC業務,不由感嘆。
光環新網成立于1999年,20多年間的發展,公司只專注于數據中心和此基礎之上的云計算業務。“我們不會盲目擴大規模,基本沿用按需發展的思路。”楊宇航認為正是公司秉持安全發展的核心思想,如今才能迎風口而立。安全發展思路也讓光環新網在新冠疫情中表現出韌性和潛力。公司2020年一季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24.14億元,同比增長48.21%;實現凈利潤2.21億,同比增長13.17%。與此同時,一季度,公司數據中心客戶上架率仍有所提升,云計算業務繼續保持增長勢頭。“短期來看,疫情會對公司基礎設施建設產生些許影響,但立足長遠,疫情更會推動整個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楊宇航認為,此形勢疊加市場和政策利好,公司將迎來戰略性發展機遇,“現在整個行業都在快速發展,我們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處在起飛的IDC風口
楊宇航在電子通信行業浸淫多年,對市場需求爆發式增長早有預期,“在5G、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高速增長的數據流量需求將推動數據中心強勁發展”。
近年來中國數據中心機架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預測到2020年,國內數據中心機架增長到326.7萬臺左右。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數據中心IT投資規模達3698.1億元,預計2020年這一規模將增長12.7%,達到4166.8億元;而到2025年,預計這一投資規模將達到7070.9億元。
楊宇航介紹,數據中心具備信息儲存、處理、交換三大功能。而5G發展會讓終端及傳輸的信息更多,未來對信息存儲、處理要求會出現爆發式增長。“5G的出現是物聯網發展的基礎,未來5G更多的將是為物聯網提供服務。在此發展態勢下,我們需要更多的基礎設施,也就是數據中心來支撐5G應用。”
數據顯示,因為中國信息化社會發展需求,光環新網的業績也處于起飛的“風口”。公司2019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0.97億元,同比增長17.83%;凈利潤8.25億元,同比增長23.54%。分業務來看,公司的IDC及其增值服務2019年實現營收15.61億元,毛利率達54.46%。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IDC業務營收占比僅22%,卻貢獻了8.50億元的營業利潤,超過公司整體營業利潤的半壁江山。楊宇航說:“近年來,社會發展、市場趨勢和政策支持都在促進公司數據中心業務的發展。”
數據中心建設未來需求空間巨大。楊宇航介紹,跟美國相比,目前中國人均數據中心擁有量僅是美國的二十分之一,“美國社會信息化發達,正是因為龐大的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支撐。我們現在感覺不夠用,就是因為此前欠債太多”。
零售模式深耕一線城市
公開資料顯示,通過多年在第三方IDC領域的深耕,光環新網在北京、上海及其周邊地區擁有多處高品質數據中心。截止2019年底,公司數據中心規模近40萬平方米,設計容量約為5萬架等效機柜,可供運營的機柜超過3.6萬個。
2019年,公司積極推進IDC全國戰略布局,啟動河北燕郊三四期項目、上海嘉定二期項目以及江蘇昆山項目,規劃機柜數量近3.5萬個,進一步擴大公司在京津冀地區及長三角地區的IDC業務輻射范圍,增加IDC資源儲備。
但數據中心的擴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為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受到很多限制,比如網絡環境、土地需求等,其中核心的一環就是受制于能耗指標。楊宇航介紹,因為我國對能耗指標采用量化管理,審批權下放到每一級政府,每一級政府有總耗指標,也有單耗指標,“在這個能耗管理框架下,造成數據中心落地非常困難”。希望通過“新基建”政策來理順機制,推動上述擴容限制的“松綁”,使得數據中心建設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需要關注的是,因為數據中心需求激增,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開始進入或者投資數據中心的建設,光環新網又如何面對上述競爭威脅?“不用特別擔心。”楊宇航說,BAT等互聯網巨頭,都存在龐大的數據中心需求,他們的問題是選擇自建和租用,“隨著規模擴大,互聯網巨頭會選擇自建部分數據中心來支撐業務發展。”楊宇航進一步分析,BAT因為要保證業務時效性,比如支付響應,他們就需把數據中心部署至離人群更近的地方,考慮到效率成本,BAT就需要租用部分數據中心,“畢竟數據中心并非BAT主業,作為商業化的數據中心服務商,光環新網正好能為BAT提供相應服務”。
另外,楊宇航認為光環新網和BAT等互聯網巨頭是共同發展的關系。“正是他們的需求讓數據中心行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過去數據中心規模很小,都是幾百個機柜,逐步發展到幾千個機柜,現在都是上萬個機柜。比如我們的新建數據中心,都是超大規模,容量在一萬個機柜以上。”
而在銷售方式方面,公司堅持走零售的路線,面向多元化客戶。楊宇航介紹,面向單一客戶的數據中心定制服務實際上是以前的BOT模式,BOT更多偏向投資性業務,并不是特別適合光環新網此類運營公司,“面向多元化客戶才能保證利潤空間和業務安全性。因為光環新網要做永續發展的企業,所以我們不能偏重某一個業務,而要以零售模式為主。”
此外,楊宇航強調,零售模式也是國外數據中心服務商主流服務模式。
50億定增加碼主業
在借力新基建風口的同時,公司也正擬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工具加碼IDC,主要在一線城市“跑馬圈地”。
今年6月,光環新網公布一則定增計劃。公司擬募集不超過50億元用于北京房山綠色云計算數據中心二期、上海嘉定綠色云計算基地二期、向智達云創增資取得65%股權并投資建設燕郊綠色云計算基地三四期、長沙綠色云計算基地一期,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其中補充流動資金金額為12.8億元,占總募集資金的25.6%。
公告稱,若定增項目順利投產運行,光環新網的年平均凈利潤合計約為11.50億元,而光環新網近3年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36億元、6.67億元、8.25億元。
楊宇航表示,本次50億定增是為了兩個戰略目的。第一是因為市場需求和新基建政策支持,光環新網希望加快數據中心建設提升市場占有率,“我們現在運行機柜約4萬個,通過上述項目會再增加3萬個機柜。”第二是因為公司的五年戰略布局。楊宇航介紹,到2025年,光環新網計劃在數據中心建設上投入150億~200億元。按照規劃,現在公司需要部分資金去做前期準備,比如獲取土地等,“通過定增補充資金來支持戰略發展,使得未來五年可以再新增10萬~15萬個機柜規模,來支撐社會應用需求”。
從區域布局來看,光環新網現有數據中心均位于北京、上海及周邊,在其它地區尚無IDC布局。財報中各地區營收占比也說明了這一點:2019年光環新網北京地區營收65.42億元,占總營收的92.18%,上海地區營收3.18億元,占4.49%。從本次定增募資項目來看,公司數據中心布局重點依然鎖定北京和上海。據介紹,數據中心建設一般呈現“兩極分化”趨勢。一個是在一線城市及周邊來建設支持需要快速響應的“熱數據”;第二,很多數據中心分布在能源、土地比較便宜的邊遠地區來降低成本。楊宇航表示,光環新網作為商業性數據中心,重點會在熱點地區,也就是一線城市布局才能保證價格和盈利,“隨著物聯網發展和IT技術成熟,數據中心建設會逐步分布到二三線城市”。
公司也有“長線”布局。比如,本次募資項目長沙綠色云計算基地的建設,將填補光環新網在內陸地區IDC資源的空白,擴大公司IDC業務輻射范圍。公開資料顯示,長沙綠色云計算基地位于長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光環新網計劃在2020年投資建設該新云計算基地,項目總投資約34.64億元,擬擴充機柜數量16000個。
戰略重心鎖定云計算
查閱公司2019年財報,可以發現光環新網的業務是由數據中心和云計算“雙輪驅動”,分別在公司總營收中占比21.99%和73.44%。值得一提的是,上兩項業務的毛利率分別是54.46%和11.72%。顯然,云計算相關業務規模占比較大,但毛利率較低。
楊宇航認為,未來的時代可能是云計算的時代。他表示:“數據中心業務從市場容量來看總有天花板,更大的空間是在云計算業務,未來希望公司以云計算為主要發展方向。能不能做到取決于整個社會需求和競爭對手的發展,以及公司的技術研發推進。”光環新網的規劃是:由數據中心帶來穩定現金流,支持公司在技術上投入支持云計算業務發展,因此上兩者營收比例維持在二八或者三七比較健康。
楊宇航介紹,公司從2012年逐步開始轉型,在數據中心上疊加云計算。當時云計算還處在起步階段,全世界最好的就是亞馬遜的云計算技術。公司在2012年就引入亞馬遜技術,在國內開始建立公司云計算基礎設施,此后逐步開始測試,到2017年正式為社會提供服務。楊宇航說,“公司云計算服務收入規模占比較大,說明我們除了數據中心,也逐步隨著技術的發展向云計算轉型。”
因為云計算處于推廣應用期,正在規模應用階段,為了做規模,就需要更多地給用戶讓利,因此云計算業務毛利率較低。隨著云計算的發展,社會對相關業務熟悉并產生依賴,云計算業務毛利率會處在一個合理水平。此外,隨著云計算很多技術國產化、自主化,相關業務的毛利率也會因此提升。
需要關注的是,雖然中美關系目前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但楊宇航并不擔心公司與亞馬遜的合作會影響云計算業務方面的戰略布局。主要原因有兩點:云計算技術是信息化方面的綜合型技術,相當于民用品,目前并不受美國相關限制;公司主要做云計算的底層基礎設施和之上的增值服務,中間的技術需求,公司除了亞馬遜還有阿里和華為的云技術可以選擇。
計劃涉足REITs
截至2019年底,光環新網商譽為23.98億元。商譽猶如高懸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公司是否存在減值風險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光環新網的商譽形成主要源自對數據中心以及云計算業務的并購。“數據中心占并購值的80%左右,另一小部分商譽則來自云計算業務,為了在云計算業務進行相關嘗試,因此并購了一個應用公司,我們所產生的商譽是因為這兩個公司的增值產生的。”楊宇航認為,目前公司商譽減值的風險很小。“并購的資產本身其土地、房產都在增值,再加上業務以及用戶始終是穩定的,由此產生的收入也是穩定的,且在不斷增長。”從財務報表來看,雖然公司目前不存在商譽減值風險,但如何消化這部分商譽已納入光環新網戰略規劃當中。“未來,公司將朝著輕資產的業務方向發展。”楊宇航說。
今年6月,證監會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相關工作的通知》,宣告我國基礎設施公募REITs正式起步。楊宇航表示,REITs也為公司輕資產運營方向提供了資產及商譽雙重退出的新途徑。
除了投資者關心的商譽減值問題外,楊宇航還對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的減持計劃做出了首度回應。今年2月,光環新網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計劃在2020年3月11日至2020年9月10日期間,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3086.06萬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不超過2%。
對此,楊宇航表示:“為了公司前期項目的推動和發展,公司實控人此前做了一些質押,此次減持資金主要是用于償還過去的質押,事實上目前實控人質押率已經幾乎為零,減持的量也不大,不會對公司業務有特別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