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錢”難換高回報 中小基金公司“ETF熱”降溫
過去一年新成立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的ETF,如今正在被中小基金公司“拋棄”。作為近兩年新入局的ETF“玩家”,不少中小基金公司表示,在人力、物力和資源比拼上感到乏力,由于龐大的投入并未換來預想的回報,部分基金公司將迷你ETF產品清盤,并尋找新出路。
多只ETF產品面臨清盤
2021年,ETF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Wind數據顯示,2021年共256只股票型ETF發行,這比2012年至2019年的發行總數量還要多。然而,踴躍發新產品的背后,是同質化問題嚴重。截至4月7日,現有的547只A股ETF產品中,201只規模不足2億元。其中,68只規模不足5000萬元,面臨清盤危機。2021年以來,19只股票型ETF已宣告清盤。
“公司一直都想把ETF作為發展特色,但實際操作后發現很難。”一位中型基金公司的指數負責人李明(化名)感嘆。
不少基金公司投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比拼戰,把ETF作為布局重點。以北京某中小基金公司為例,公司曾把發展ETF當作戰略任務,并在2021年邁出第一步,成立了第一只行業主題ETF。同時,未入場的基金公司也躍躍欲試,考慮通過ETF產品實現差異化競爭。
不過,這一路徑并不好走,李明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目前公司旗下的ETF已經準備清盤,因為確實不好做。與其他公司比,并沒有競爭力,也找不到增長點。”他坦言,ETF的投入資源很大,產出又需要規模,很難把ETF的規模做大,我們錯過了發展周期,同時在資源上也不具備優勢。
某中型基金公司曾經宣告引進ETF交易系統,并表示下決心通過較大的投入加強工具型產品開發。兩年過去,現存的兩只ETF產品均淪為小微基金。
“砸錢”難延續
為了維護ETF產品運行,基金公司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無論系統建設、宣傳投入,還是后期流動性維護,都必須依靠公司戰略支持,尤其是系統建設非常重要。
例如,申購贖回清單(PCF)便是管理ETF非常麻煩的地方之一。與其他指數基金不同,ETF是通過實物申贖,ETF的基金管理人需要在每日開市前公布申購贖回清單文件,列明當日進行實物申購贖回時所應交付的一籃子股票清單。而PCF的細微差錯都會出現套利空間,令基金持有人、基金公司承擔巨大損失。
“我們公司雖然ETF規模不大,但為了做PCF,每天晚上都有工作人員加班到10點,風控、IT部門都要投入人員。而且需要買一個非常昂貴的系統,隨著交易規則的改變,系統也需要有變化。”李明表示。
另一指數基金負責人也表示,ETF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砸錢”的產品。他說:“以行業主題ETF為例,同一賽道可容納的產品并不多,除了頭部產品,其余產品很容易淪為陪跑,但仍然要在產品宣傳、做市商方面花費不少資源,很多基金公司是賠錢在做。”
發力新方向
在業內人士看來,ETF市場儼然已從“藍海”轉向“紅海”。對于想布局指數型產品,但又擔心卷入同質化競爭的基金公司而言,需要轉而尋找新的出路。有基金公司表示,將發力LOF指數基金這一小眾產品。
李明介紹,今后公司的指數產品將聚焦于LOF指數基金或普通開放式指數基金。具體而言,會發力具有鮮明主題或行業屬性的主題指數基金和行業指數基金。
這背后的“小心思”則是盯上了互聯網銷售平臺的客戶群體。“LOF指數基金以及普通開放式指數基金的持有人多數為場外投資者。隨著互聯網金融平臺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基金投資,許多90后、00后投資者會主動關注行情,有配置需求,傾向于利用指數基金投資。聚焦于場外投資者的互聯網平臺,就為基金公司向LOF指數基金、普通開放式指數基金轉向提供了良機。”李明表示。